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对策-干旱和旱灾

时间:2015-09-16  归属: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对策 

    旱灾是人类与自然界水分供需平衡失调的表现。在过去,由于人类生产规模很小,所需水分相对充足,旱灾主要产生于降水很少的年份或多年时段里。现在,人口剧增,生产规模扩大很快,水分不足现象越来越经常,旱灾也随着越来越频繁,灾情也越来越严重。

    首先,人类消耗水分大量增加。人口增加一倍,就等于人均降水量或水资源减少一半。生产规模扩大一倍,也等于单位生产量的供水减少一半。因此,水分问题上入不敷出,主要是由于人类需水增加所导致的必然趋势。

    另外,人类活动也降低了自然界的供水能力。据研究,良好植被比裸露土层可以多含蓄30mm左右的降水量。在中国华北等地区有明显的雨季与干季。干季作物(如冬小麦)主要靠土层含蓄的水分生长。华北在历史初期,原始森林茂密,而当平原被开垦为农田,山区林木又被大量斫伐后,森林覆盖率已降到10%以下,良好植被所能更多含蓄的30mm水分中已减少了80%以上。这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减少了250吨水分。

    更为严重的是,良好的植被可以阻滞暴雨径流,使它更多渗入土层或在地表停蓄。如果这一能力丧失,就会使这一大宗水分收入变成洪水流走,所丧失的水分更是难以计算。水污染又能使大量水分变成无法使用的废水,这时即使不发生干旱,人们也像在海洋上,有水无法利用。其后果将更为严重。

    因此,人们的对策应以上述水分平衡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着眼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下列各项措施:

     1.弄清各地降水和水资源。当前,对降水与水资源的数据主要是根据气象水文台站的观测记录评估的。但是,绝大部分气象水文台站分布在平原地区,在降水量较多的山区为数极少。故根据这些台站资料所作的干旱程度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特别在西北地区更是如此。因此,利用卫星遥感、实地考察和增设必要的山区观测点取得充分的山区降水资料,才能对各地水分情况作出更准确的评价。

    另外,当前一些统计数据与科学概念容易产生混淆,不利于人们对水分情况的准确理解。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水资源概念。应当说,在一些水文书籍中对水资源的说明是全面的,既包括径流、地下水,也包括土壤水等其他水资源。但是实际提供的水资源数据却只包括径流和地下水,土壤水等却不在统计之内。这样的数据被称作“水资源总量”提供社会应用,并根据这一“总量”评价水分情况。这样,就容易使人忽视土壤水的巨大意义。在我国北方,土壤水所占的比重很大,甚至超过“水资源总量”甚远。忽视土壤水就无法全面评价水资源,这是十分明显的。因此,适应现代全面规划和管理水资源的需要,一个更全面的水资源的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2.人工增水。这里所指的人工增水不是人工增雨的措施。因为人工增雨在干旱无云的时段和地区是无能为力的。它只能在具有降水条件的天气形势下,用人工办法使它多下一些雨。究竟能多多少,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人工增水的着眼点应放在人工扩大水资源形成的机制上,使降下的雨水,特别是暴雨能尽可能地在当地多蓄一些。这样,就可以为干旱季节多贮备一些水分。

    据实践,人们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已有不少地方,利用鱼鳞坑、水平沟、水平梯田所形成的人工洼地,加上植被,能够使100mm的大暴雨不下山。洼地有利植被生长,植被保护了土壤与洼地,共同形成良性蓄水机制。

    如果在10km2的山地,修建若干个总蓄水量为100万m3的塘坝与山间小水库,又能再蓄100mm的降水量。如果在10万km2的面积(略大于浙江省)修建总库容100亿m3(相当两个新安江水库),那么又还能蓄100mm的降水量。

    合计以上各种措施,就能蓄300mm的大暴雨,加上自然洼地、土层等蓄水能力就更大了。即使出现更大的暴雨,也因经过很大的削减,而大大减轻洪患。因此,这样的人工增水措施在抗旱中是大有可为的。

     3.节水。节水是大势所趋的积极措施。农业是用水大户,仅灌溉用水即达第一水资源的70%—80%以上,还未计算第二水资源。因此,节水在农业上是有广阔前景的。据国外统计,1吨水所产生的干植物质,在粗放条件下只有0.2kg,精耕细作可达0.7—1.2kg,而条件良好的实验田则达到2.4—4.8kg,单位水效益相差10倍以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旱农技术的发展,为节约用水开了一个新局面。例如,晋中地区采用了“垄盖沟种”的技术,即在垄上覆盖地膜,既可减少蒸发,又能让垄上雨水流入沟中,使种作物的沟里获得双倍的雨水。1990年全区有1365万m2土地投入试验,每万m2产粮食6.96吨,比对照田多63.7%。又如陕西的渭北高地采用了“以肥促水”的技术,即科学施肥,促根系深入土层,能吸收深层较多的土壤水。结果该地23个县从缺粮县变成了有粮食调出的余粮县。对比之下,河北、山西、天津等地虽大量灌溉,但平均每万m2尚不到3吨粮食产量。北京虽达到每万m2产量4吨以上,但距晋中试验结果仍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在农业上的节水潜力是很巨大的。

    工业节水也同样大有可为。北京市统计,从1981年到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28.6亿元提高到469亿元,而工业耗新水由8.49亿m3减少到5.64亿m3。其中一个主要节水措施是重复用水率从48.57%提高到74.1%(《科技日报》,1991.6.29)。北京市的情况同国内外先进水平比较,仍有很大差距。这就说明工业节水仍很有潜力。

    生活用水上最多的抽水马桶、洗涤等都可安装节水的设施,特别是采用中水设备可以使一水多用,为生活节水开辟了广阔前景。

    水是一种可以回收、循环使用的物质。当前,国外已在试验在密闭条件下,形成物质循环与生态循环,以便将来在宇航舱里的工作人员能长期不断得到氧气与水分、食物供应。同时又把废弃物、排泄物处理或还原成可用物资,为完成遥远星体探测或在月球殖民创造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有限的水分能长期循环使用,发挥无尽的作用。当然,这样的设施还是十分昂贵的,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但却指出了人类完全控制水分循环和战胜干旱的前景。

    当前广泛使用的地膜与塑料大棚是初级技术层次的人工控制温度与水分的设施。这种设施能使作物种植线更深地推进干旱地区和抗御更大的旱灾,是一种效益显著的节水工程,标志着人们与干旱斗争取得又一重要胜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控制水分与其他自然条件的技术层次将不断升高,直到达到完全控制的水平。随着控制技术的提高与完善化,人们将拥有更多的手段征服干旱、防御旱灾。人类最后征服干旱的日子终将到来。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旱灾对策干旱
  • 上一篇:概述-热带气旋灾害
  • 下一篇:灾例-干旱和旱灾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