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浆土是温带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具有灰白色亚表层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多见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谷地,小兴安岭、完达山、长白山及大兴安岭东坡的山间盆地和山前台地。海拔最高700~900米,最低40~50米。
白浆土分布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2~6℃,≥10℃的积温为2 000~2 500℃。土壤冻结深度达150~180厘米。年降水量一般为500~600毫米,有的地方可多到700~900毫米。夏秋雨量最多,占总降水量80%左右。地下水普遍很深,不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成土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质地上轻下粘,透水性差。每当融冻或夏秋降水集中时,土壤上层经常滞水。植被多为喜湿性种类,常见的木本植物有兴安落叶松、水曲柳和白桦等;草本植物主要为苔草和小叶樟。
白浆土在50年代中期以前,被认为是灰化土或生草灰化土。后来经研究,它是由于土壤上层季节性滞水引起铁锰还原淋失或就地形成铁锰结核,从而形成灰白色亚表层,但铝和腐殖质都无淋溶淀积现象,这是白浆土和灰化土的重大差别。
白浆土剖面由腐殖质层、白浆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构成。腐殖质层很薄,一般不超过20厘米,但有机质含量并不低,可高达8~10%,结构较好。白浆层厚约20~40厘米,灰白色,紧实,结构不明显,含大量铁锰结核,有机质含量低于1%。淀积层呈暗棕褐色,粘重,小棱柱状、核状结构裂隙及结构面上有白色粉末,铁锰结核不多,紧实,透水差,向下逐渐过渡到母质层。
白浆土在东北的东部分布很广,但大部分是低产土壤。主要原因是白浆层养分含量低,全氮和速效磷缺乏,盐基饱和度较低,物理性质也不良,其下的淀积层又有托水作用,以致土壤上层滞水,旱季却又缺水。因此,改良白浆土主要应从增加营养物质和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两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