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道至南、北纬40°左右的范围内,南北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环流系统。北部为顺时针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为反时针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此外,北太平洋尚有来自北冰洋的千岛寒流,在日本称亲潮。
黑潮是北太平洋中部表层环流的一个环节,是北赤道洋流在菲律宾群岛附近向北转向的延续。黑潮从12°—14°N到巴士海峡间的一段,称黑潮源地。自源地出发,沿台湾岛岸北上,进入东海。沿东海大陆坡流向东北到达30°N附近,称东海暖流。然后分为两支:一支进入日本海和黄海,分别称为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另一支,即主支经吐噶喇海峡进入日本南部海域,到达35°N附近之后,东流至160°E附近,全长约6000km,是世界著名的暖流。黑潮的物理特性为温度高、盐度大、水体颜色蓝黑。夏季温度高达29℃,冬季为20℃左右,水温向北递减。主流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km;宽度约100—200km。在台湾岛与琉球群岛间厚度可达700m左右。黑潮在东海时的流量约为长江流量的1000倍,相当世界河流总流量的20倍。黑潮对太平洋西部海域纬向地带性破坏作用十分显著,它使流经的海域增温、增湿,促使等温线走向发生突变。同时把低纬海区的海水、饵料输送到中高纬海区,使沿途海域形成一些著名渔场。
千岛寒流发源于白令海区,受极地东风影响,寒流向西流动至大陆沿岸,沿勘察加半岛南下。使沿途海域增加了寒冷程度。寒流至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暖流会合,在西风吹送下向东流去,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它的一部分至北美大陆西岸南下成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则向北流回到极地海区。亲潮与黑潮交汇之处,由于两者水温和盐度的显著差异,形成一个水文不连续面。寒流水温低,密度较大因而潜入暖流水层之下,在其前缘,形成“潮际”,这里鱼类饵料极其丰富,成为世界最大渔场之一。
秘鲁寒流是南太平洋环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始于45°S左右,贴近南美西岸北流,直到赤道附近。秘鲁寒流在北流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加以沿岸盛行南风和东南风,离岸风也使表层海水偏离海岸,致使平均深度约100m的中层冷水上泛到海面,沿岸水温显著下降。这里年平均水温一般为14—16℃,比附近气温低7—10℃。海水上泛把大量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带到水面,加以洋面低而厚的云雾阻挡阳光照射,促使海洋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秘鲁沿岸海域中冷水性鱼类提供了丰富饵料。据观察,该海域距岸200—300km浮游生物繁殖的程度仍然不减。因此秘鲁沿岸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有些年份,一支被称为“爱厄尼诺”的暖流突然闯进秘鲁沿岸,使海水变暖,这支暖流源于太平洋东部,从赤道向南流。它的到来,一方面使秘鲁近海冷水性生物几乎全部丧失生命;另方面又给秘鲁沿海带来大量降水,造成水灾和土地侵蚀,因而是一支“不受欢迎”的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