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上太(泰)山,
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飞流洒绝■,
水急松声哀。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这首千古绝句,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月登泰山所作。它道出了泰山的山奇,水奇,树木有“声”,景色绝美的意境。
莽莽苍苍、雄峙于中国东部的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盘踞在济南、历城、长清、泰安之间,总面积420多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雄伟高峻,气势磅礴,风景优美,享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的殊荣。
泰山有奇绝的自然风光,有灿烂的文化遗迹。它历受各朝帝王重视和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不少帝王登基之初,或外出巡狩大多都到泰山进行祷祭。若是太平盛世,便来此举行封禅大典。历代文人学士留下无数赞美泰山的诗篇、题字或游记。
泰山由南向北地势逐渐升高,有三个显著的阶梯,泰山的三个天门,即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正好安排在三个阶梯之上,纵贯顶底。
泰山第一名胜是岱庙,也称泰庙,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城北,为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岱庙为一紫禁城宫殿式建筑群。岱庙碑刻林立,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风格各异,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天观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重檐八角,彩绘斗拱,黄瓦盖顶,金碧辉煌;地面重檐下,一字儿排开八根大红明柱,殿檐四角悬有风铃,微风拂动,叮当作响,悦耳动听。
岱庙天贶殿内正中悬东岳大帝画像。北、东、西三面墙壁上,有巨幅壁画,名为《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以龙凤之笔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况。东部为《启跸图》,西部为《回銮图》。壁画传为宋代佳作,场面之大,内容之广,实为少见,属古代艺术珍品。
出天贶殿南门,循阶南为仁安门、配天门。仁安门东侧有一院落,旧为“东御座”,又名“迎宾堂”,是过去皇帝前来祭祀泰山时休息更衣和举行宴会的地方。现在陈列着有关泰山的文物、字画和历代祭品,其中沿香狮子、温琼玉和黄蓝釉瓷葫芦最引人注目,被称为“泰山三件宝”。出天贶殿北门,便是中、东、西三座寝宫。赵恒将东岳大帝封为“东岳大齐仁圣帝”后,认为即是“帝”,就应该有“皇后”,因而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112年)给“东岳大齐仁圣帝”想象三个“淑明后”,建立了这三座寝宫,作为后、妃居住的地方。天贶殿后侧的铜亭,为明代万历四十三年所铸建。这座铜亭与北京、昆明、湖北武当山的铜亭一起,号称中国的四大铜亭。
在汉柏院中,那苍劲挺拔的汉柏树,树身纽结上耸,若虬龙蟠旋,虽然肤剥心枯,但又继生新枝,苍古葱郁,甚为奇绝。相传,这株柏树为汉武帝刘彻登泰山时所栽,距今已有2100余年。
进入登山门户“岱宗坊”,上行不远向东一拐,便见一座红墙环抱,翠柏掩映的古老建筑。这就是“王母池”,古称“群玉庵”,唐代称“瑶池”。循石阶而上,正面是王母殿,东、西各有配房,殿中供奉着王母铜像。西配房原为道士的住房,东配房为“观澜亭”,亭下是一条深涧,瀑响泉鸣,顺声望去,但见虎山水库大坝飞瀑滚滚而下,犹如素色锦缎,珍珠倒挂。顺流而下有一水湾,名“虬在湾”,湾水澄清,有洗涤虎之称。
亭子的正东为飞虬岭,传说吕洞宾曾题诗于石壁后,见一虬常对诗顶礼。一夕,吕公再次到此,挥笔点其额,其虬化龙而去。岭下有天然石洞,名“吕祖洞”,洞内有吕洞宾石刻造像一尊,传说此洞原为吕洞宾炼丹之处。
从王母池东角门走进后院又见一亭,亭台高筑,相传是八仙聚会的地方,名曰:“悦仙亭”。亭子正北为七真殿,此殿系明代建筑,殿内有八仙彩色塑像,形象逼真,造形优美,有名塑之称。王母池西侧有老君殿庙的遗址,这里有两座石碑,又名鸳鸯碑,四面有字,字有四五层,书法各异,为唐、宋两代名人题书,是泰山著名石碑之一。离王母池北侧约500米,有天门、天阶、孔子登临处等几座牌坊依次而立,号称“坊群”。
过了群坊,便是红门宫。宫分两院,东院叫“弥勒院”,正殿三间,内供着佛像;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神像。这种佛、道两教并立的杂处现象,是泰山的一个特点。红门宫的东亭名“更衣亭”。过去封建官吏朝山,都在这里更换便服和换乘山舆前行。越过溪水东行不远,有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女皇武则天时立的一块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