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是商业活动地点,亦为有商人阶层出现的结果。无论在圩场,还是在大的农村中,由于交易频繁,产生了以交易为主的聚落(如商店、客栈、车站、码头等)。简单的集市多呈“街村”形态,即集市初期发生时是沿着交通主要路段(交通中心)发生的。因此,大路两旁商店林立,形成一条长条形的家屋带,称为“街村”。例如湖南、广东交界处的五岭山区大路上,由于南北货运的频繁,沿路即产生不少街村。试以武水上游汾市为例。
汾市又名牛头粪,本为一农业小村,后因其正当武水上游始航地点,货物起陆上湖南大路平坦易走,故发展成一市集,改名汾市。
汾市在湘粤边境武水的旁边,正当坪石至临武的大路上,距离临武县还有15公里路程。
该集市呈一条街的形式,宽不过代表二间店户的深度,而长却有1~2公里,因此,可称为“街村”。
汾市的形成显然不能用其地方经济力量来解释,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口集中在这里,这就是地理学者研究的问题。
汾市(又称牛市)西南去可和连州相通,向东北却通宜章县、郴州等,从历史上看来,自郴州南下广东的路线,自秦汉以来便经郴州到桂阳、临武再入连州而达粤境。临武在汉时已经设县,当时是一条重要的道路。东汉开通武江水道,牛市更见活跃。连州水道的证据可上溯至南宋时代岳飞的营地,已在连县北面发现并有字迹留下(现在燕喜中学校内)。明清以来,由连州北运的盐也多由此地北输,至于自坪石到临武的大路,也可再转郴州、桂阳至湖南各地。著名的“京西驿道”即由坪石至乳源。
因此,汾市形成原因可归纳如下:
(1)石滩造成航运的终点。水运和陆运相比,当然水运方便得多,所以自古以来我国水运乃为主要交通手段。依据作者考察武水,自坪石一路上溯,河床的底部都是砂底,只有滩险地方才有岩石露出,就是说,这里沉积作用相当强,但是一到泗溪以上,河床底部都是砾石和岩石河底,表示为沉积物不能存在的侵蚀区域,在雨季5~9月,载重5万公斤的船可以通行。不过再上溯临武至牛市的地方,便受到一条横截武水的石坝所阻,上下水面的落差常在1米以上,载重5万公斤大船没有再上行的可能(虽然自这个滩之上,又可行1~1.5万公斤的小船,直到临武)。显然,牛市是诞生在这个滩的下面。其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当日数百艘长四五丈的民船往来于这不及70米宽的武水,几千名水手在这个滩头上落货物,好一派繁荣、热闹景象,于是牛市便逐渐成为人口云集之地。这是滩头都市兴起的最重因素。
(2)里程适中使之成为一宿站。无论去临武坪石或连县或宜章,他们到牛市恰恰约一日的路程。在五岭山地中,由于交通的不便,不少货物尤其是重要的盐,是靠人力挑运的。在此种情形之下,挑夫们便要沿途找吃饭、睡觉的地方,所以宿站便在此设立。挑夫每天能走90里(45公里)左右,故宿站以距离大集市90里为宜。而牛市自砰石来为90里,自连县星子镇来也是90里,星子又是北运货物的水运终点,转陆运点。因此,牛市又适合作这方面旅客的宿站。自蓝山、宜章、桂阳来也为六七十里,亦是适合作宿站的地方。
(3)转运问题。这里不但是航运终点,也是转运的起点。由于盐围的发现,各地方货物无论自临武水南运而来,或陆运而来,均要求有水道南运的方便条件,于是人们都集中到这里来,从而使这儿吸引了不少人口,最终成为市镇。
由天线去考察,则见那起伏不平的“金”字形屋顶,犬牙交错,西部的房屋显然较高而宏大,在东面的房屋恰好相反。
大致挺直的街道至为触目。由于两旁店铺高在3丈以上,使狭窄不及1丈的街道很难见着太阳。街面用长方形石灰岩、花岗岩铺成,每块大小不一,但多数长度在1米以上,宽1/3米,砌得整齐平坦。全市言之,除了一条主干街道之外,没有其他道路。和这东西走向大街垂直的,只有担水巷或上落码头的短街而已。所以,在街头或街尾设了栅闸,便将全市的交通断绝。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保卫方式。
在道路两旁的店户,多为一墙共用,紧密相邻,连续不断。只在上落码头的地方才分离出一小巷,其宽度很窄,狭窄到二三人不能并行的程度。从图7.2可知,每一家店户门口总是朝向大路,但是向二边阔度不广。反之,房屋向后则延长特别利害,往往达1∶10的比例,向高的发展也甚利害,多有楼房建筑,因为沿着街道是一最有价值的经济空间,不易占有。在临河一边的铺户,则有砖砌的支柱,建于河边,于是店户后部突出河中,从对河看来,这些支柱密密排列,表示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分述如下。
(1)盐店。盐是唯一的最大商品,且是终年不绝的货品,故此盐店成为这里主要建筑物。且沿路上的各城市盐店均如此突出和重要。它们所占面积较大,门口既宽,深度亦很大,最大的深达70多米,阔也近20米,具有宽阔的楼房。这是因为食盐易吸潮,为防止放于地上潮解,故一般均存放于楼上,同时楼梯宽平,以便于盐包搬运,出入上落。在全盛时期的盐店,常把店后留有的空地建房室、花园等,作为老板们交际的场所。
(2)米店。本区域作物以禾为主,所以米的集散也是主要的商品。米店通常需要较阔大的店门,一般大门口的中间是放米地点,靠壁一侧设一柜位,作收支账目写字计算的地方。另一边固定安置一大秤,用作交易时候的工具。这类店户多数较矮小,深度较浅,但是门口一定要较大。屋顶建造不像盐店那样分离成天井,而是紧密连接的,因此屋内光线便感不足。店的后端是店员住居的处所。此外,还要具备一大厨房,因为挑米来的商贩,是在店中煮饭吃的。
(3)杂货店。杂货店的特点是介乎米店和盐店之间。深度对杂货店是需要的,因为他们经营方法是收集附近各地出产的杂货。如青菜、蒜头、萝卜、葱头、姜、棉、麦、芋、薯、葛、油等等,然后用船南运的,所以要储藏,它和盐店的建筑相似是很妥适的。另一面,门口的生意又和米店一样。同时备有一个较大的厨房,门口有大秤和柜位。
(4)洋货店。是一种装饰美丽的商品店铺。货物多来自广东,所以店主也往往是广东的商人。他们需要一广阔的铺面,后面深浅不必计较,普通为求铺面光线充足。所以将楼的前部拆去,这样一方面光线可照入店中,另一方面又增加铺面的宏大气象,招徕顾客。铺内除陈列货物和设置柜位外,无其他设备。后面也有店员住室。
(5)伙店。当时牛市没有正当伙店,他们或兼营茶馆或做小买卖了。伙店的特点是有一个大大的厅堂和多灶的厨房。这些灶是烧水给客人们洗身,洗足的,因为要适应多数旅客,所以煮饭的灶也要多起来。住客们就在大厅一齐睡觉(楼上有时也要用来住人客),故蚊帐大到和厅差不多,蚊帐用麻布做成,高1米,用竹竿穿起,白天收在墙边,夜里拉开来,但因蚊帐不及地,故实际无防蚊作用。
(6)小商店。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大致较前者为细小,高度也没有那样大,建筑简陋,在牛市中段以东多属于这一类的商店。门口浅狭,多兼作住屋用,柜位的形式和其他的不同。店内普遍比店外高二三级石阶。柜位置在门口的一边,贴近墙壁,这几乎是通例,对街道景观至有影响。
他们营业范围,包括一切日常生活必需品,药,蜡烛,布,什物,果,杂货,鞋,洋货等等民生用品,均属他们的营业范围。
(7)酒馆。酒馆的特点便是多数设有骑楼和高耸的房子,酒楼可有三层如金华酒馆便是一例。普通店分前面门口、铺面和后面(住房、厨房),酒楼却随处是前面,地下至楼上同样可称为前面(生利空间)。由于酒店各方面饰装比较着意,故在街市景观上颇为特出。
(8)墟场。墟场正当主要商业地带(大房屋)和小商店地带的交点,即当牛市中部左右。这种地点无疑是因为处于交通中心和都市中心的缘故。据历史记载,这里的墟场是清代光绪间建立的,土人更有说迟到民国才建立的。
墟的建筑叫做墟廊。它是没有墙壁、上有瓦顶的长条形建筑物,故叫它做“廊”。牛头粪墟是由这样的廊三条并列而成,每条长约30米,宽约4米,每条墟廊距离2~5米不等,自东至西排列。东边和墟廊相距50米左右有戏台。在墟廊西北边角上有猪廊,亦为同一式样之墟廊建筑,是猪的买卖地点。这墟逢三八墟期,各方货物和商人都来赶墟,早晨为市,午后便散,交易以农产品、手工业制品(如布、糖、盐、洋货)等为主(1943年)。
(9)大桥。在牛市的东端有横贯武江中流的大石桥,用长4米宽近1米的石条砌成,桥面阔10余米,长四五十米,高出河底五六米,反映历史上当为一条重要大道。在牛市的前端、后端,也同样见有废毁的大桥,现在只余桥头石基和崩堆于河中的桥趸。由此等奇伟的工程来看,表示牛市昔日的兴盛。
(10)学校。在牛市的东郊入牛市必经之路上,有一座中国化的地中海式建筑,面积很大。该建筑楼高三层,中空,四边有圆形拱门,为西班牙式建筑。这就是本区的文化中心——学校。
然而,历史的剧变,使牛市于1945年成了废墟。
2.城镇景观
1.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