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词义说法不一,一般指“黑人国”或“黑人的土地”,也有的认为来源于苏苏语,意即“妇女”等。非洲除有几内亚湾外,还有三个国家以此命名,它们是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和赤道几内亚,都分布在非洲西部海岸。
几内亚人民革命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西濒大西洋,南邻塞拉利昂、利比里亚,东接象牙海岸,北与马里、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接壤。面积 2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40万(1980年),首都科纳克里,人口70万。独立前是法国的殖民地,命名为法属几内亚,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56年独立时,农业大约提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和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三。近十几年来,随着铝土矿的大规模开发,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降至40%,在出口总额中也仅为3%。尽管如此,农业仍是几内亚经济的主体,全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几内亚是西部非洲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尤以铝土矿最为著名。它有“铝土矿之国”的称号,铝土储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其中高品位的铝土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铝土工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提供了 21%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出口额的97%,消耗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电力。几内亚的铝土生产在世界上也占有突出地位,1980年产铝土1,22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仅次于澳大利亚,居第二位。几内亚有一座非洲唯一的氧化铝厂,年产 65万吨。铝土矿在本国分布广泛,尤以西部的下几内亚和中几内亚最为集中。除铝土矿外,其它矿藏开采很少。独立以来,几内亚经济虽有发展,但速度不快,经济实力很弱,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在几内亚的西北部,北接塞内加尔,西濒大西洋。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79万(1980年),首都比绍,人口约11万。1973年独立前的500多年间,一直受葡萄牙的统治,1879年正式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称为葡属几内亚。独立后为了区别几内亚,其国名由几内亚和首都名字组成。几比是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90%。土地为国家所有,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等,但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以花生、油棕为主。工业薄弱,1980年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5%,主要是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型工业。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60美元,属最不发达国家。
赤道几内亚因靠近赤道,并濒临几内亚湾而得名。领土分大陆和岛屿两部分,总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部分占93%,1980年联合国估计共有人口37万,首都马拉博,位于比奥科岛上,人口约8万。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葡萄牙、西班牙先后入侵这里,1845年西班牙建立殖民统治,称西属几内亚,1968年正式独立。赤道几内亚土地肥沃,水热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有“森林王国”之称。赤几虽有发展经济的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与掠夺,原有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加上独立初期发展经济的政策又出现一些偏差,至今经济仍很落后,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6,130万美元,人均166美元。农业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可可、咖啡、木材是三大经济支柱;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农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等小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