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在青藏高原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农业总产值中
牧业约占五分之二。牧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几乎全部取决于畜牧业,只
有粮食主要由国家供应,部分通过农牧交换取得。在农区,不仅耕畜、役畜、
农家肥料,副业收入等要靠畜牧业,而且部分饮食(肉食、酥油、奶茶、干
酪等)和衣着也离不开畜牧业。据典型调查材料,农区人民的食物结构中,
畜产品约占食物总热量的20—30%。在青藏高原的十多种牲畜中,牦牛和绵
羊的数量最多,黄牛、山羊次之,其它畜种数量较少。
(一)高原之舟——牦牛
牦牛被人类驯养约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高原特有的原始
畜种,青藏高原现有牦牛约1,200 万头。牦牛适应低温、缺氧的能力强,具
有耐高寒、喜湿润的生理生态特性,但却不耐干旱和炎热。牦牛胸部宽阔、
心肺发达,气管软骨环间的距离大,能适应频速呼吸,血液中载氧工具——
血红蛋白含量高,红血球数量多。所以它在空气稀薄的高海拔草场上仍能正
常采食和驮运。牦牛全身披毛并随季节而变化,入冬后,粗毛间丛生不同细
度的绒毛,身体各突出处生长着又密、又长、又粗的裙毛,同尾毛一起裹着
躯体,几乎垂到地面,好似裙子一样。由于毛间空气层厚、保暖性能好,加
上皮下组织发达,便于脂肪积累,并且汗腺发育差,保温能力强,在气温低
达—30——40℃的严冬,没有棚圈仍可露天安全过冬。
牦牛的用途很广泛,能提供乳、肉、毛、绒、皮张等畜产品。牦牛毛可
作帐篷、编织和制绳索等用,绒用作高级精纺原料,牦牛皮则可制革;牦牛
尾大毛长、外形美观,可作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牛粪也是农牧民的主要燃料
和肥料。牦牛体格健壮、结实,耐粗放,能攀登高山峻岭,善走崎岖小路,
也能踏雪履冰。不作种用的公牦牛
去势后多作驮牛,用于驮运、挽车、耕地、乘骑等。牦牛是广大牧区的主要
运输工具,在高原上的地位与作用犹如沙漠地区的骆驼,被誉为“高原之舟”。
冬春大雪覆盖草场时,牦牛能踏开或用面部撞开雪层进行采食,它可啃
食低矮的牧草。其他牲畜不能利用或难以到达的高山草场,牦牛都能很好地加以利用。牦牛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各地,其放牧上限可高达海拔5,500—
5,700 米,下限在海拔2,500—3,000 米左右。在牦牛适应的范围内,它
在畜群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海拔升高而不断增加,以高原中东部即那曲玉树地
区高寒灌丛草甸草场上牦牛数量最多,一般占当地畜群自然头数的30—50
%。
(二)藏绵羊与藏山羊
青藏高原上面积辽阔的高寒草原草场不适于牦牛放牧,但却
是适高寒、耐干旱性能好的藏绵羊放牧的良好草场。
藏绵羊分为“高原”和“河谷”两种类型,它们性喜冷凉、干燥,具有
耐缺氧的生理生态特征。据测定,高地绵羊每分钟呼吸次数比低地绵羊增加
三分之一到一倍,血红蛋白含量和红血球数量均较高,体尺也随着海拔升高
而增大。藏绵羊被毛密、细毛与半细毛比重较高,保暖防寒性能强,放牧上
限可达海拔5,400—5,600 米。它在畜群中的比重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增
加,以西部和北部的草原草场上数量最多,一般占当地畜群自然头数的60—
80%。“高原”型藏绵羊毛、肉产量多,羊毛中细毛约占一半左右,毛质较
好,富光泽而有弹性,是编织长毛绒和地毯的上等原料。除提供毛、肉、奶
等畜产品外,还能驮运,如在藏西、藏北牧区羯羊多作为驮羊。因此饲养这
类藏绵羊的经济效益高,在高原人民生活中有重要价值,被誉为草地上的“白
银”。“河谷”型藏绵羊不作役用,也不普遍挤奶,但其羊毛品质较优,基
本上没有粗死毛。
藏山羊是高原上的古老畜种之一,其高原适应性强,对寒冷、炎热、潮
湿和干旱均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它体格小、灵活敏捷,善于爬坡攀山,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