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与地球表面直接相连,在其中频繁地发生着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温度随着高度变化而递减。温度递减的平均速率(温度直减率)约为6.4℃/公里。它的上限即对流层顶,其高度在全球是不相同的,赤道上空约为17公里;两极地区仅仅只有6~8公里;在中纬地区,这个上限的高度随大气条件而变化,高压区约为13公里,低压条伴下可能低于7公里。
平流层总的趋势是:温度随着高度有一个缓慢的、比较平稳的增加。其上限约在距地面50公里的高度,并达到其最大温度值270°K,称为平流层顶。平流层的空气与对流层的空气,可以进行交换。据计算,这种交换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在平流层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为存在着一个臭氧层(O3),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乃至对气候变迁等,具有重要作用。这个臭氧层约从15公里的高度开始,一直向上延伸至55公里处,象一个屏障,吸收了太阳辐射光谱内的大部分紫外辐射,从而使地球上的生命能够安全地存活。
在重力作用下,整个大气圈垂直向下作用于地球行星表面上的力,即为大气压力。如果给定一个高度变化△h,其压力的变化即为△P,并且有:
△P=-gρ△h (5.21)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ρ为该高度间隔△h内的空气平均密度。已知密度为压力、温度和空气分子量的函数,表达为:
式中M为空气分子量;T为绝对温度(°K);R为波尔兹曼常数(=1.38×10-16尔格/°K),代入后可得:
这样,只要知道温度T和空气分子量M,即可计算出大气压力。同时,只要知道大气压力和分子量,亦能十分方便地计算出温度。现将标准大气的温度、分子量和压力列于表5-12。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可从图5-11中表示出来。
从图5-11中可以发现,温度随着高度的分布曲线中有3个高温带:其一为大气底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大气中的水汽、CO2等所吸收的太阳辐射以及长波辐射的作用;其二为地面以上30~50公里的臭氧层集聚带,因为O3吸收了强紫外线的缘故;其三是从高度90公里处向上处,主要由于原子氧吸收了紫外辐射。
穿过大气圈的太阳辐射,其能量以不同的方式衰减。在高达150公里处,太阳辐射波谱几乎还能够保持原先所具有的能量,当到达88公里高度时,x射线已差不多被全部吸收,同时部分紫外辐射亦被吸收;当太阳辐射射线抵达平流层时,臭氧层吸收了绝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当太阳辐射进入到对流层时,由于空气分子受地球引力作用而密度越来越大,故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吸收、散射、透射等各种功能。其中吸收作用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汽,这种吸收导致了大气温度的升高,并且产生了温室效应。图5-12估算了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研究大气的运动特性,可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其一是从湍流扩散着眼,研究空气能够趋向于均匀混和的机制。因为从地表面向上至大约120公里的高度,由于空气分子间的充分混合,使得它的分子量和成分表现得十分稳定,我们通常称此层为均匀层。其二,由于地表接受太阳辐射能的不均衡,导致了对地表加热的不均
衡,这样地表之上的气压在全球范围内有很不一致的空间分布,产生了气压梯度,它引起了低层大气的大尺度环流。此种大尺度环流特性,反映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摩擦力效应、地球偏向力效应等综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