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自然改造:
第二阶段自然改造:
最终阶段自然改造:
至此,实现了改造自然的终极目标。另外,对于自然改造的时间尺度问题,亦是一种很有趣的探讨。一般说来,起初的自然改造比较容易,所花费的时间也较短,以后随着每一步的进展,改造自然的难度越来越大,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所花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具有呈等比级数递增的趋势(图19—5)。
图19-5定性地说明了改造自然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投入的物质与能量也必然越来越多。而且可以肯定,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理想地理质量水平或极限状态下的自然平衡(B0),人类对自然改造的成果只能逼近它。这个极限指标为:
式中(Bmax)r表示地理区域r的质量B达到最大;B0表示所有组成要素
转置矩阵;[B0(t 1)-B0(t)]/△t=0表示B0不随时间而变化。只有这两项既达到B0又稳定地保持它都同时完成后,才算进入区域自然改造的终极目标。唯有此时,提出保持自然的绝对平衡才是适宜的。
对一个地理区域而言,我们首先应确定该区域的终极地理质量B0与现实地理质量Bα,只要后者随时间的变化是稳定的,也可代表在各自情况下的自然平衡。有了这样的概念,才可以判别自然改造的方向、途径、效益和难易程度,从而建立起自然改造与国土管理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改造自然的难易,一方面取决于所需改造自然要素数目的多寡;另一方面取决于每一个自然要素改变的可能性及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单位价值(或是效益与成本的比例)。同时,作为改造自然的总体要求,还要看各自然要素距离最优适宜度的规整性,以及地理矩的配置状况。我们假定,所有自然要素均达到最优适宜度时所表现的相对数值为零(表明无环境应力,初始生产力达到最大值,地理质量最高);完全无法对初始生产力作出贡献时的适宜度,相对数值为1(表明该项自然要素超出容忍度的上限或下限的阈值,地理质量最差)。现实的地理要素对地理质量的贡献大都介于0~1之间(除了沙漠和不毛之地、极地、永久冻土或冰盖地带、高山雪线以上地带等外)。在此种情况下,自然改造的难易程度,可以由图19—6示意。
图19-6中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它认为所有自然要素的改造难度是等同的,这当然与实际不符。为了更接近现实,我们还须把各种自然要素间在进行改造时的成本考虑在内,作为每一次自然要素改造中的难度和获得成效所花费的时间。例如,水分的改造可能比温度的改造容易一些;而温度的改造又比辐射能的改造容易一些。它们之间的顺序,有可能象化学中金属元素活泼顺序表一样被排列出来,但在目前尚缺乏必要的研究。这里也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供理论地理学深入发展时考虑。
图19-6 改造自然的难度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