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条件
一、技术的涵义
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技术的根本职能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一般而言,它包括两个方面,即:①生产工具、工艺流程和作业方法等,亦可称为硬件方面;②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等,也可称作软件方面。其中,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是技术条件的中心环节。
技术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主要部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常常是以使用技术状况作为标志的。目前,人类正经历着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的时期,近十来年的技术发明和发现,比过去 2000年间的总和还多。一些新技术从发明到获得实际推广运用,经历时限已大为缩短,如蒸汽机为80年,激光技术则仅2个月。近些年来,一系列新兴技术更是迅猛发展,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已滚滚而来,这预示着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
二、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一般影响 由于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经常必要的要素,而产业布局是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形式,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非同寻常的相互关系。如果说,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一般还是被动的,那末,技术条件则是最活跃、最进步,发展最迅速,经常主动地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它往往决定着产业布局存在的性质,是产业布局演变、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具体影响,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影响利用、改造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这具体表现在:①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先一些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陆续被引进生产过程中。例如,在本世纪40年比以前,一些稀有金属、稀土资源还不被人们所认识,后来因为采矿、冶炼技术的提高,现在它们都成了工业上十分宝贵的资源,其战略价值也愈益重要起来;又如,能源结构经历了木柴向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的过程,这就是人们对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提高的结果;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使一些原先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利用价值。如铜矿,1800年时利用的品位界限标准要求含铜量达到10%以上;以后由于选矿、冶炼技术的不断进步,1900年其利用品位界限降到3.02%;1940年又降至1.15%;到1980年则又降至0.4%,显然,这就大大地扩大了铜矿的工业利用价值;③由于提炼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例如,人们对石油资源的加工、开发,就曾经经历由浅入深、由少用到多用的各个阶段。最初用石油来点灯照明(包括1745年后采用加热分馏方法,从石油中提取煤油点灯);90多年前开始石油利用的第二阶段——作为液体燃料的阶段。19世纪80年代汽车的出现,以及螺旋桨飞机、坦克、汽艇、摩托车等的相继大量出现,使原来被认为是“危险的废物”而倒入大海的汽油变废为宝,促使人们大量开采石油,石油工业便逐渐地成了重要而又庞大的新兴工业;以后,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人们发现石油中含有数以百计的多种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碳和氢。于是人们便用化学方法对石油进行综合利用,石油的利用便进入作为化工重要原料的第三阶段。人们仔细分析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炼油废气的化学成分,发现其中所含有的乙烯、丙烯、丁烯等碳氢化合物,乃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于是,便把这些炼油废气冷却加压,变为液体,然后利用沸点的不同加以分馏,把其中的各种化合物逐一分开,制取乙烯、丙烯、丁烯等各种化工原料。据统计,现代石油化工以石油为原料所提炼、制造的化工产品已数以万计;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仍在不断地增加,令人数不胜数。
2.影响各国各地区经济结构的组成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实现生产的综合自动化,从而引起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生产方法等要素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兴产业部门。如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及电子、宇航等工业;微电子技术在其他工业中的应用,又开拓了机电工业、计算机电信工业等行业。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又使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飞速发展,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生产力发生质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与此相适应,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了,人们先后从第一产业(农业)转向第二产业(加工工业),又从第二产业转向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势必使各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革。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三大产业部门在各地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就工业发达国家三大产业部门结构的发展而言,大体都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即:①A(第一产业)>C(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②A>B>C;③B>A>C;④B>C>A;⑤C>B>A。目前,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进入第5阶段。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改变生产力诸要素的地域结合状况,从而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地区经济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