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结语--评价产业布局条件的依据

时间:2011-02-07  归属: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四节  结语——评价产业布局条件的依据

综上所述,可见对于产业布局诸条件的分析、研究,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制约产业布局的条件或因素是客观存在而多种多样的;这些条件或因素对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是客观存在而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产业布局条件的分析、研究。那末,从总体上说,分析、研究产业布局诸条件应遵循哪些依据呢?

(一)注重评价

产业布局诸条件的发展、演变规律是自然地理学、技术科学、社会学及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布局诸条件,主要是利用这些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重点评价诸条件对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具体影响;在研究、提出产业布局的各项具体方案时,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具体估计诸条件对经济发展与布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适当途径趋利避害,变不利为有利,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前提下,合理发展与布局经济。

(二)注重评价产业布局诸条件的地区组合

客观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之中,影响和制约产业布局的各种条件或因素也并非彼此孤立存在,它们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总是形成一定的地区组合,从而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布局产生综合的影响、制约作用。所以,对产业布局诸条件的评价,就不能就某项个别条件或因素作孤立的分析、评价。当然,在此类评价中,对诸条件中的个别因素要作出科学评价,但更重要的,则是要运用综合、地域的观点,对诸条件地区组合的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分析诸条件在特定地区范围内是如何相互联系、制约,构成地区组合的;这种地区组合有哪些利弊?怎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这种地区组合的基础上合理地发展与布局区域经济?实践证明,只有从诸条件的地区组合出发,对诸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作出科学的结论,在合理利用、改造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为优化经济的发展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以下举例说明:

中国宜农荒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等边远地区。西北和东北两大片宜农荒地面积在全国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地势大部比较平坦,且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耕垦和建立大型国有农场,乃是今后开垦的重点。但是另一方面,西北片和东北片所具备的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诸条件的地区组合状况却是有所区别的: 东北片的宜农荒地积为667万公顷,质量较好的占55%;土壤多为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结构较好的黑土,土层深厚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水源较为丰富、地势平坦开阔,适于大型机械操作;这里毗邻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及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与吉林等地区,城市比较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对高品粮及农副产品的需求较大;同时,东北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水平高,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可为东北片宜农荒地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及技术力量等的来源;东北区所拥有的较为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亦可为在开垦荒地资源基础上建立各类商品农产品基地提供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

西北片的宜农荒地资源面积为 1200万公顷,虽超过东北片,但因它深居我国内陆干旱地区,荒地资源中盐碱土和荒漠土占90%以上,土质较差,水热土条件的配合不够协调,其开垦面临着干旱缺水、上地盐碱和风沙危害等问题的困扰,需经大力改良方能齐垦利用,其开垦规模,须视灌溉水源而定;西北片宜农荒地资源所在的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属于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带,经济开发及工业化程度显然要低于东北片,目前对商品粮、棉及农副产品的需求还不是很大;尚较薄弱的区域经济实力也难以为荒地资源大规模的开发提供足够的资金、技术装备和技术力量来源;目前尚欠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也不利于在开垦荒地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商品性农业基地;另外,西北片宜农荒地资源的开垦利用,还面临着必须妥善处理农耕业与畜牧业两者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两相对比,东北片宜农荒地资源所拥有的自然、技术、社会经济诸条件的地区组合显然优于西北片,两者虽同为全国宜农荒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但因东北片的开发利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应在时序安排上列为近期开垦的重点。

(三)运用全面、辩证的观点

对产业布局诸条件进行评价时,应力求以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作为指导。具体地说,就是要运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去评价产业布局条件。

1.既要看到诸条件的有利面——地区优势方面,也必须指出其不利方面——限制因素

这就是要求在评价诸条件时,必须持有两分法观点。例如,在对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这一自然环境特点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指出这对土地利用一般是利少弊多,同平地相比,山地具有以下特点,并对经济建设有影响:①山地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期短,尤其是海拔 3 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总面积25.9%,其高寒气候显然对农耕、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②当山地坡度超过25°时,一般不宜开垦耕种;而且土层浅薄,岩石裸露多。如果垦为耕地,既不便于机械操作,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③山地地形崎岖,不利发展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即使分布有河流,但都位处上游,流势湍急,发展水运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山区一般交通闭塞,严重限制着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不过,另一方面应看到在特定条件下,山区条件的多样性也可以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①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地、丘陵往往林木茂密,是经营林业的良好场所,其森林可起“绿色水库”的作用,雨水落入林下枯枝落叶层,渗入土中,可长期自流灌溉山麓农田;西部干旱、半干早地区的一些高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顶终年积雪,有不少冰川。每当夏季,气温增高,山顶冰雪融化,为山麓局部地区带来十分珍贵的灌溉水源,促成那里出现片片绿洲,因而高山之巅的积雪冰川,可称 为西北干早地区的“固体水库”;②分布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片低山、丘陵,水热条件良好,极有利于发展林、牧业和种植业等多种经营,而且又是多种山林矿藏资源富集的“聚宝盆”,不啻是极富开发潜力的一片“宝地”;③遍布我国各地的大小山脉,纵横交错,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一些东西走向的山脉,如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等,常常构成天然屏障,冬季对南下的寒冷气流能起一定的阻挡作用,削弱对农作物、林木的冻害,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状况,改善小区域生态环境,有利于某些农作物和林木的栽植业;④山区的地质环境,又往往有可能储藏着各种有用矿产资源,为采矿业和其它某些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自然前提;⑤我国的山区,尤其象东南丘陵地区的若干山地、丘陵,多葱茏峻拔、风光秀丽的名山,如皖南的黄山、九华山,赣北的庐山,闽西的武夷山,浙江的天目山、雁荡山,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峰林异洞,等等,都极富于旅游开发价值。总之,我国山区条件多样,若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多目标利用,即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既要注意资源的数量,更要重视资源的质量。

从对于一国一地区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影响来说,资源的质量状况,实际上往往比其数量的作用更大。因为资源质量的优劣,常常与资源经济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例如。我国的铁矿资源储量为400多亿吨,仅次于前苏联、巴西,居世界第3位;但论其品位,即含铁量而言,平均品位仅 34%,含铁量大于50%的富铁矿只占全国铁矿总储量的6.4%;如按铁金属量计,中国铁矿储量只有150 亿吨,又次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而退居世界第6位了。

又如同样是农业用地,其质量差异也是很大的;我国每6.7公顷(合100市亩)草地产肉仅8公斤,新西兰人工培育的牧场每6.7公顷产肉量则可达321公斤,两者相差约40倍。

3.既要看资源的绝对量,又应注重其相对量。

一国一地区资源的绝对量,如矿产的储量,森林的蓄积量,潮汐、地热、风力能量,及河川的径流量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国该地区资源的丰饶程度。但是因为资源是必须要由人们去开发利用,最终供人类消费,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所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即相对量更有实际意义。在评价一国一地区的资源条件时,必须既看到其所拥有的绝对量,又十分注意计算、分析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的相对量,才会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由表3-2可知,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合9600万公顷),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前苏联、加拿大而居第3位;而我国人均占有土地不过1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3。中国的河川径流资源为 2614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位;但人均仅 2 6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低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人均占有量。其他如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等项资源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标,多反映出我国资源绝对量大、人均占有相对量小的明显特征,说明我国的资源并不都是很丰富的。这样来评价中国的资源条件,比起笼统地使用“丰富”、“贫瘠”、“稀缺”等词汇显然更能表明其科学性。只有对中国的资源条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用科学观点替代盲目乐观,在战略上摆正有关资源的优势或不足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资源。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评价产业布局条件依据结语
  • 上一篇:第一产业布局
  • 下一篇:社会经济条件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