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劳动力、城镇居民点以及第三产业的许多方面等社会条件,同样对工业布局起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人口、劳动力数量、分布、劳动技能、文化素质、民族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等,都对工业布局产生深刻影响。人作为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化工业生产不单要求要有足够数量的生产工人,尤其要求要有相当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素养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以便用较少或同样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高技术尖端工业,对人才的要求极为严格。人作为消费者,每年要消费数量相当可观的工业产品。消费水平和风俗习惯往往影响工业布局,特别是轻工业布局。11亿人口这个大市场,是自力更生发展民族工业的巨大潜力所在。
城镇居民点是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工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必须有道路站场、电力、煤气、蒸汽、给排水、仓储、商业、金融、信息等一系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而这些条件只有城镇才能完全或部分具备。即使是我国为数众多的农村工业,它们的主体部分也主要集中在乡镇,那里有初步基础设施。当然,采掘、采伐业和若干加工工业,一开始就建在城镇以外的新区,但是也尽可能地接近现有城镇,实在无城镇可依托,就要付出较大代价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随后形成新城镇。不同工业部门对城镇公用基础设施要求有同有异,如高耗能、耗料、耗水的原材料工业,最好选建在基础设施好主要是水、电、交通便利的大中城市郊区;专业化协作要求严格的工业,如机械工业的汽车制造,特别是轿车工业,应当选建在重要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至于高技术工业则严格要求选建在不仅工业发达而且科研机构、高校集中的区域等。可见,对城镇居民点基础的正确认识和评估,是工业布局研究论证的重要课题。
政府行使宏观调控职能,不同性质国家其权威功能是不相同的。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干预虽然发挥一定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政府干预向来受到极大限制。我国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建立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不可偏颇,这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近年来我国又制定了产业政策和地域政策,特别是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针对经济发展的产业重点和地区布局,提出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工业,改组改造加工工业;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和现有企业,以内涵方式为主扩大再生产,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正确布局产业,积极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等思想原则,并对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提出具体要求和对策。毫无疑义,这些原则和对策对我国工业发展和布局必将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和作用。此外,在分析和评价社会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和作用时,还必须考虑工业布局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