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商业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商品的包装、加工、装卸、运输、储存的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在商业经济活动中的推广和利用等,对于商品流通网络布局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一,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从而也会促使商品生产的结构与布局发生变化,推动商品流通的发展和改变人们的消费构成。如由于对多金属及生铁矿冶炼技术的提高。使我国川、滇接址处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得以迅速崛起,原来仅有几户人家的无名小村,现今成了拥有50多万人口的渡口市,设置了全套商业网点,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其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展,使交通线路不断延伸,运输工具日趋现代化、大型化,加快了商品调运的速度,缩短了商品从产区到销区的相对空间与时间,加上冷冻技术的提高,包装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易腐易损商品的长途运输,促进商品流通。这些都对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三,技术的进步亦推动商业网点的布局面貌日新月异。如国外很多城市的商业,采用闭路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无人自动售货机广泛分布于街头巷尾,便利于群众的消费,等等。
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网点,直接面对消费者——广大顾客、买卖双方的行为作用和心理因素,对商业发展和布局亦有深刻影响。国外经验表明,运用顾客心理学往往是发展、布局新的商业网点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同阶层的顾客对商品需求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阶层的顾客,对不同类型的商品也有不同要求。一般来说,收入高的顾客喜欢高档商品,收入较低者则喜购价廉物美之物品。据对顾客的心理测定,顾客对商品要素的选择,首先是价格,依次是质量、品牌等级、花色品种;对销售要素的选择,首先要求快速服务,依次为友好礼貌、环境舒适、清洁整齐、支票付款、组织严密、陈列诱人及24小时服务等;对区位要素的选择,首先是商业网点接近停车场,依次是接近居住区,接近上、下班必经之路,接近药店,接近银行,接近折扣商店,接近公共汽车站等。此外,顾客还大多希望一次性购物。即到同一个商业中心能一下子买到所需的各种商品。因此,商业中心要考虑向“这里可解决全部需要”的目标调整。再则,不同年龄的顾客还有不同心理和行为要求,如老年人到商业网点除购物外,还要求能有消遣解闷的场所,故可在商业网点适当配置室内园林;儿童跟父母上商店主要看热闹,故可在商店适当布置电子玩具室等设施,把小顾客吸引住了,也能拉住大顾客。
“消费者就近购物”,原本是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提出的一条原则。但实际上,居民并非一定要到最近商业中心去购物。这是因为,人们的购物行为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与居民的职业、个性、收入水平等都有关系,也与所购商品种类有关。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求商品质量、款式或品牌知名度。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又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往往宁肯去高级别、高档次的商业中心选购称心满意的商品,而不愿就近到挑选性差的低级商业中心去购物。这是造成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内市级商业中心人流拥挤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和心理因素。
二、贸易中心布局
(一)贸易中心及其特征
贸易指的是商品交换活动的全部现象。贸易中心,是指在横向实现多元化买卖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大规模服务性综合体,它以大量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商业信息流通为内容,由各类商业服务网点、信贷银行机构、储运、通讯、食宿等设施构成其物质基础。贸易中心凭借其较雄厚的物质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各类信息特别是商业信息等优势,往往能自然地形成经济活动核心,发挥其组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品、资金、经济信息(主要是商业信息)的大量流通的主要功能。按其规模,可分为全球性、全国性大型贸易中心,地区性中型贸易中心和区域性小型贸易中心。世界上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多层次的贸易中心。美国中介贸易(即贸易中心)的组织形式就很盛行;日本到80年代初已形成大、中、小贸易地域带150多个。尽管贸易中心规模不一,类型多样,但它们都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集聚性和辐射性等特性。
贸易中心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地域不分疆域国别,不受行政区划与行政层次的约束;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国家、集体、个人都可以平等资格参加贸易中心的经贸活动;对象不分生产企业、中间批发、零售商,或各类消费者;进入贸易中心的商品不分主次,除国家控制产品外,不论工业品还是农产品,均可进入展开交易;商品数量则不分多少,都可按批量大小作价协议成交,等等。
贸易中心的灵活性,一是指交易方式灵活,即能一次性成交,也可多次性成交;可由卖方在贸易中心租赁场地。设拒台,摆商品,采取窗口式销售方式;贸易中心可开展自营业务、代营业务、联营联销、联购分销、联营展销、函电购销、委托经销、加工定货、批零兼营等多种交易方式;二是指作价方式灵活;三是指管理方式灵活,如场地租赁管理、价格管理、业务成交管理和商品品种管理等,有助于促进贸易成交。
集聚性首先指的是贸易中心可聚集较大地区范围内的各种商品,集中进行大规模交易;其次则是指贸易中心可吸引大批买卖者,买卖双方可在此公平交易,实现商品的合理流通。
辐射性,主要是指贸易中心通过流通渠道、商业信息及其运输手段实现向外辐射。一般地说,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包括贸易中心所在地商品生产发达程度,贸易中心所拥有的资金、设施等的数量与水平)和贸易能力(指运输条件、服务质量、信息量、交易手段等)的贸易中心,向外辐射的地区范围较大,反之则较小。
(二)贸易中心的形成因素
贸易中心是历史上社会劳动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必然要遵循客观规律,沿着一定的自然流向而流通,从而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商品流通区域。在这个商品流通区域中,总会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城市,承担起组织全区商品、货币和经济信息大量流通的职能,于是便出现了贸易中心。以一定的城市为中心逐步扩展而成的贸易中心。最初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其发展往往是不够完善的。以后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发展,综合性或单一经济中心的出现,对所产商品的销售和生产资料的要求以及对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供应都日趋庞大繁杂,商业对组织商品流通的职能作用及其作用的范围日益发展,从而形成了与经济中心作用范围相适应,并与它周围地区建立了密切联系的商业网络,促成了贸易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现代的经济中心往往同时也是贸易中心。另有一些贸易中心,常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商品的作用,把周围地区的工、农业商品或由外地调入的商品组织集散,从而使交通枢纽也成了贸易中心。历史上还曾出现过一些与其他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相结合而形成的贸易中心,这是因为这类中心城市的地位往往引起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发展要求扩大商品交换,商业组织流通的职能作用愈益显著,从而促使它们也逐步地形成为不同层次的贸易中心了。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贸易中心兴衰演变的历史,影响贸易中心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
商品交换发达的程度,是贸易中心形成的客观基础。特别是近代工业的高度发展,使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和专业化的农业区域,为商业提供了丰富的商品货源,促成了商品交换的发达,从而形成贸易中心。所以现代贸易中心,往往是与现代工业中心城市同时发展起来的,并逐渐趋于完善。
2.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对生产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也能促进商品经济向新的地区推进,促成出现新的贸易中心。如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是历史上生产发展较早的地区,因而汉口、长安、开封成为较早的贸易中心。当产业布局移向沿海时,又形成了泉州、广州、上海等内外贸易中心。1949年后,我国产业布局向西北、西南地区推移,又形成了六盘水市、十偃市等新的贸易中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