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布局的研究内容
所谓商业布局,指的就是商品流通网络的地域分布与地域组合。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商业地理学,即是从地域的、综合的观点研究商品流通网络地域分布和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与规律的科学。
商业布局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有:①商业布局形成、发展的条件(因素)、特点与规律;②贸易中心布局;③商业中心布局;④商业网点(包括商业街、商业小区、零售商业网点等)布局;⑤商品流通网络的地域组合——商业的地域结构;⑥交通运输的商业利用及商品调拨的合理区划等。这里必须指出,在关于商业布局应包括哪些研究内容的问题上,曾经有人认为还应当包括商品产、供、销的区域分布与组合的研究。我们认为,生产确实决定着流通,商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乃是商业活动的对象和基础,但这不宜列入商业布局研究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布与地域组合,长期以来已被作为工业地理、农业地理等生产地理学科研究的主题,不再列入商业布局研究的内容,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第二,商品的产、供、销地域分布与组合当然也是商品流通网络布局的必要条件,虽不把它作为商业布局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也有必要把它作为商品流通网络布局的经常必要条件之一来加以分析的评价。
2.研究商业布局的意义
商业布局的研究,既古老又新兴。从其萌发到形成一定的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故堪称悠久、古老;但就其现代科学的严谨程度来说,其研究尚属十分年轻。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取得许多进步,但受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影响较大,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教学都局限于以产业布局为主,甚至以产业布局的研究替代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全部,排斥了对包括商业在内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一些经济部门布局问题的研究;再加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抑商传统的影响,以及我们本身工作中的失误所造成的影响,多年来没有把商业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商品流通领域迄今还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改革的潮流要求各门学科的研究面向新问题,探索新路子。适应商业经济新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深入开展商业布局的研究正愈益成为迫切课题。其意义表现为:
(1)有利于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
诚如上述,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继续,流通过程是整个社会经济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农业产品的收购、加工、调运、仓储、批发、销售,以及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息息相关。故而提高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即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巨大积累和节约。这些年来,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的国有商业,在安排和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绩很大。但国有商业在利润、费用水平、资金周转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成绩;有的行业和企业长期亏损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究其原因,虽则是多方面的,但是商业布局方面的不尽合理,却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须知空间布局是国民经济中任何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商业的发展当然亦不例外,因而商业布局乃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认真地加以正视,而决不能回避它。如能按商业布局客观规律办事,便可取事半功倍之效,赢得上佳效益;反之,就往往事与愿违,效益大大降低,所以对于商业布局,必须认真对待,加强其决策的科学性。
例如,城市零售商业网点的设置,应依据商店经营和商品特点,视需要与可能而加以确定。但有的却采取了随心所欲、草率从事的态度,把经销电视机等商品的家电商店,摆布在理发店的隔壁,结果理发店里操作电剪、电吹风,直接干扰了隔壁家电商店顾客选购彩电试机时电视屏幕图象的清晰度,致使顾客对彩电质量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成交率,降低了家电商店的营业效益。也有的在废品回收店的隔壁开设糕团店,直接影响到糕团点心的卫生质量,使欲购糕团点心的顾客望而却步,这显然也会使糕团店的营业效益大打折扣。
又如,专业性较强的商业街的设置,能体现现代化城市的特有风貌,只要条件有利、区位适宜,此类商业街是可以取得预期效益的,象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综合性城市,已先后形成、出现了凤城路地板街、九江路服装街、静安寺电脑街、石门路“鞋三角”、南京西路儿童世界、人民路五金街、北京东路生产资料街,以及云南路小吃街之类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一般都较繁荣,经营效益颇佳。但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兴建商业“一条街”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耗费巨资建成庞大的食品街,生意却并不好;有的则建设所谓农民进城经商一条街、修补一条街、日用杂品一条街、服装裁剪一条街、干鲜果品一条街等等,然而往往因为行业过于单一,顾客买几样商品要走好几条街,感到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面大声疾呼商业网点不足,一方面却又产生了新修建的商业街生意并不兴隆的现象,此中就有个如何合理布局商业街的问题。再有,在城市中某些地段因位处交通便利、热闹繁华的区域,往往可以得到较高收益,此即级差地租的表现。象上海最大的市级商业中心南京路,每平方米店堂的年平均营业额达4万元,一些特色商店则可达6~8万元。但就是在这样“寸金之地”,却曾开设有一些商品类型不适合,或经营清淡的商店,这中间就有一个怎样合理利用城市级差地租,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的问题。另外,中国还有一些地区仍按行政区划设置批发、商业网点,也不按照经济区域组织商品运输,不利于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严重限制了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为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中心城市的作用,打破地区间、部门间、城乡间、部门与地区之间所存在的条块分割,实行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与横向经济联系,加速经济体制改革,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地划分经济区,促进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区内是否具有合理的密切的内在经济联系,是划分、建立经济区的一条很重要的依据。这里所指经济联系的合理化,一是要看区内主要经济中心与其引力所及地区范围之间经济联系的合理性(必须分析此种联系延续时期的长短、联系频率之高低;大凡划入经济区范围的地区均应是与经济中心联系频率趋高的地区);二是联系线路与范围均须基本符合合理产、运、销区划的要求,等等。应当指出,经济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商业所组织的商品流通。所以,深入地研究商业布局,有助于探明商品流通的传统的、合理的地区范围,为明确经济区合理的地域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确定上海经济区的区域范围时,通过对煤炭这一重要能源——商品的产、运、销区域分析,可发现安徽历来就是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煤炭供应基地,平均每年调入两省一市的煤炭一般多达400万~500万吨,占安徽全省外调量的50%以上,有时则高达75%;更何况安徽省以两淮为主体的煤炭基地距沪、苏、浙较近,水陆交通颇为方便;两淮煤田煤炭生产潜力尚大,故而加快两淮煤田开发,增加对沪、苏、浙一市两省煤炭供应数量,显然要比远从华北的山西煤田调来煤炭经济合理得多。从宏观经济效益考察,把安徽省划入上海经济区,对于组织合理的煤炭产、运、销体系,增强经济区的能源供应保证,都是有利的。
(3)有助于面对学科发展的新潮流,促进经济地理学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从当今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大势看,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断加强社会观、生态观等新观点,从数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引进有关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乃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新趋向。
(三)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商业作为独立于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一个特殊行业,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其经济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布局的合理与否,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分不开。进行商业布局的研究与实践,一般都要从分析研究影响商业布局的这些主要因素入手,并从地域的、综合的角度对它们对于商业布局的影响,作出科学评价。
1.自然环境与商业布局
自然环境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也对作为商业经济活动一个重要侧面的商业布局有着一定影响。总的看来,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为商业发展与布局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首先是为商业发展——商品流通网络的区位选择提供必要的场所、空间;其次是为实现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前提,从而导致地区间商品流通的产生,亦为各国各地区商品流通网络之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②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影响、制约着商品流通网络地区分布范围的宽广度;在自然环境相对严酷、恶劣的地区,如地势崎岖的崇山峻岭地区,高寒的高原地区,往往人烟稀少,交通极其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发达,商品流通网络也难以伸展到那里。③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可能影响商业经营网点的布局形式。如山区一般人口稀疏,不宜设置过密的固定商业网点,而要求更多地采取流动服务的灵活经营方式,象货郎担、大蓬车之类,以方便群众买卖;平原地区一般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商业网点设置可采取相应规模的固定布局;在一些江河湖海水域宽阔地区,往往渔业活动频繁,则宜采取方便渔民买卖的水上流动网点布局形式,等等。
就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而言,它们对各国各地区商业的发展和布局,也都有种种不同的影响。如一国一地区幅员的辽阔或狭小,在与人口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会对商业布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可为商业提供庞大的市场,要求投入流通的商品品种多,数量大,调运量大,商品调拨的运距远,还直接影响到商业网点布局的地区范围、密度和方式,使商品流通网络具有更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