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常用的主要有动态曲线图及相关曲线圆:
(1)动态曲线图
这是通过曲线的升降显示现象在时间上变动过程的图形。经济地理学可通过动态曲线图来反映社会经济要素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说明各个时期的发展水平,并从曲线的斜度上反映出这种发展变化的速度快慢。动态曲线图的制作方法是利用直角坐标,在坐标的横轴上划分时距,纵轴上划分要素的数量尺度;从纵横轴上分别引出细直线构成坐标格(坐标格主要是方便绘图与读图,亦可不绘出);然后,根据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确定相应的坐标点;连结各坐标点,便形成动态曲线图。它的作用在于把动态数列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并借以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根据资料绘制的图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建国后工农业生产发展变化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总的趋势是逐年增加,但其中有两个“低谷”,即 1960~1962年和 1966~1968年,前者的工农业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22.6% 和- 7.2% ,后者分别为- 9.0% 和- 4.0% 。究其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因素,前者主要是三年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造成的“后遗症”;后者主要是十年浩劫恶果的反映。从图中还可以看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在绝对量的增长上远远超过解放初期的发展速度,尤其是1978、1979和1980这三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3.17% ,13.22% 和 10.94% ,这主要是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的结果。动态曲线图也可以在一张图上同时反映两个要素变动情况,目的在于对比分析两者发展过程的差异。
(2)相关曲线图
这是揭示两个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曲线图。其绘制方法与动态曲线图类似,只不过通常用横轴显示起影响作用的要素,而不是时间;纵轴显示被影响的要素。经济地理研究中常会发现两个社会经济现象或要素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如表9-1中给出的城市人口比重(反映城市化的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两组数据间就存在着统计相关。根据表9-1的数据绘制的相关曲线图如9-3。因为两组数字只是统计相关,并不是函数关系,所以,曲线毋须经过所有坐标点,而是取其平均位置。
三、经济地图法
经济地图,是把经济地理内容按照制图学的原理、原则和表示方法画在图上,它是专题地图的一种类型,是对经济地理现象、数据进行分析、表述的一种方法。
经济地图不仅能够表现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各地区经济实力对比以及发展趋势,更主要的是可以表现各地区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布局与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
经济地图种类很多,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综合经济图和部门经济图两种。综合经济图是反映制图区内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工、农、交、商等)的发展和布局状况,部门经济图仅仅反映制图区内某一经济部门的发展和布局状况。根据对经济部门的分类程度不同,还可分基本经济部门地图(如工业地图、农业地图等)和专业部门经济地图(如冶金工业分布图、化学工业分布图等)。除综合经济图和部门经济图外,经济联系图也愈来愈多被经济地理工作者所使用。经济联系图大致有三类:①部门经济联系图,它最适合于表示某一地区专门化部门与综合发展部门之间的关系;②区际经济联系图(包括国际间),主要用来表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地域分工及其相互关系,通常是通过交通运输的形式反映出来;③经济现象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图,也称为经济剖面图,它的意义在于表示一国一地区主要经济部门与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地区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济联系图虽然表示方法较为简单(常仅用动线法表示),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经济地理内容。例如世界石油的供产销大势及各国之间在石油贸易方面的经济联系。由于各国石油资源及其消费量的显著差异,因而造成出口来源高度集中,销售对象相当分散的状况。据统计,全世界石油进口国约有140个国家,而出口国尚不到30个。石油出口国在地理上分为六大组:主要是波斯湾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1/2以上,以霍尔木兹海峡为出海通道,基本上有两条路线,一条经好望角流向西欧和北美,另一条流向亚太地区;第二组是北部非洲,包括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突尼斯,约占出口总量的9% ,主要流向欧洲;第三组为非洲几内亚湾东部地区,以尼日利亚为主,还包括加蓬、安哥拉和刚果,约占7%,主要流向北美和西欧;第四组为拉美地区以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为主,并包括厄瓜多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约占10% ,基本上供应西半球;第五组为苏联,占世界9% ,大部分流向欧洲,其中,经互会成员国约占1/2以上;第六组是远东,以印度尼西亚为主,包括中国、文莱和马来西亚,约占5% ,主要流向日本。此外,世界各国的石油贸易基本上是经由海运,约占石油贸易量的90% 以上。
经济地理的内容十分丰富,经济地图的表示方法也很多,主要有符号法、范围法、区划法、点值法、等值线法、动线法、分级统计图法和图形统计图法等八种。各种方法在表现经济地理内容时各有所长,例如,符号法常用于表示点状分布事物(如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以及城乡居民点等)的种类、规模与分布;动线法常用于表示线状分布事物(如客货流、人口移动、经济联系等)的运动路线、方向以及数量和结构;范围法、点值法、分级统计图法及图形统计图法则适合于表示面状分布事物(如资源分布区域,人口分布及人口密度、工农业总产值等)的分布范围、特点及其地区差异。此外,区划法用于表示经济区划、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等;用等值线法可表示人口密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城市经济作用强弱等。但是,各种方法又各有所短,因而,在实际运用中要取长补短,尤其是在绘制综合经济图时,往往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经济地图不仅是经济地理研究的一种技术方法,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作为经济地理工作者,不仅要能判读、使用经济地图,而且要会绘制经济地图。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逐步实现电子计算机协助制图,但制图的指导思想、原则、图幅内容的取舍以及计算机运行程序仍离不开人脑思维。因此,掌握经济地图的制作原理、方法,乃是经济地理工作者的又一重要的基本功。
四、技术经济论证
经济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论证,就是对各种产业布局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计算和综合分析,从中优选最佳方案。经济地理研究中之所以要运用技术经济论证法,是因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区位存在着多种布局方案,它们各有利弊,仅对它们进行定性的综合分析,难以区分优劣,缺乏数量的概念。因此,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使得所提出的布局方案更加具有说明力。经济地理研究中的技术经济论证,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区域开发规划的技术经济论证
区域开发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较大的行政区或城市经济区)的资源开发、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城镇居民点等的空间安排进行统一规划。它具有十分强烈的综合性,难以用一、二个指标衡量其经济效果,一般要作综合分析评价。在进行经济效果分析时必须树立全局的观念,坚持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切忌各自为政,因小失大。例如,安徽省在研究两淮发展方向时,曾试图把两淮建成华东的“鲁尔”,即在煤炭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煤炭化工、重型机器等,把两淮的煤炭大部分就地消费,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工业设备能力因能源不足而不能充分发挥效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全国利益出发,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是不可取的。
(二)具体区位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
各种布局方案,包括工矿企业的厂址选择,仓库、港区、车站等的布点,交通线路的选线等,因受各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现有经济基础以及市场、劳力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经济效益、工程造价、投资额、投资回收年限等经济效益指标也必然有别,因而,有必要对各种布局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计算比较,从中择优。例如,我国“一五”期间新建的武汉钢铁厂厂址选择就是在三个方案中进行了技术经济论证后才确定的,工程可比造价以青山方案造价最低;另外结合投资、市场及其它基础设施条件,最后确定在青山建设钢铁基地(表9-2)。
(三)自然资源开采、利用方式的技术经济论证
自然资源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大多数具有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但各种资源往往同时能满足多种经济活动的需要,如土地资源既可适于工业用地,也可发展农业生产,既可种植粮食作物,又可种植经济作物;有些矿产资源有着两种以上开采方式,如煤炭有坑井开采和露天开采。各种不同的开采、利用方式,其经济效果必然不同,如煤炭露天开采较之坑井开采能节约井下投资,且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但露天开采要有一定的剥采比,且对地面物体破坏严重。因此,如何使得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对资源的各种开采、利用方式进行技术经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