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3 地理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地理教师素养的高低是地理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创新和总结。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由传统的 “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在传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忽视教学研究。而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会与旧的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冲突,这种新与旧碰撞的结果只能是破旧立新。“立新”即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再把感性上升到理性,对自己周围教育现象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正确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以有效的途径获取教育的最优效果,并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去教学:在教研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使自己具备发现与提出地理研究课题的能力;懂得教学研究课题的选题原则与方法;了解和运用常用的教学科研方法;掌握地理教学研究文章的写作形式与方法;具备地理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使自己成为学者型、专家型、创新型的教师。
阅读卡片 地理教学科研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反映自然状态下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经验方法。地理教学观察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地理教学过程观察;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 2.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围绕课题的目的,通过对被研究对象或熟悉被研究对象的其他人,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综合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其与某些教学现象所发生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常见的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采访调查、测试调查和座谈调查等。 3.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根据教学研究的目的,给教学对象施加一定的影响因子,然后对其进行追踪研究,根据所得的材料,分析影响因子与教学对象之间关系的教学研究方法。一是地理教学纵向实验研究法;二是地理教学横向实验研究法。 4.文献法:文献法是指通过文献资料 (包括图书资料、各种档案资料、录音录像资料、计算机储存资料等)的查阅、整理、分析,从中找出地理教学现象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它可分为三步骤:根据科研课题,确定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学习;展开研究。 5.地理教学经验总结法:地理教学经验总结法是指对地理教学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提炼、概括等一系列的研究,最后形成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 |
10.2.2 地理教师知识观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知识观:一方面,必须从 “课本知识”向 “生活知识”拓展;另一方面,必须从 “内容知识”向 “方法知识”转移。
10.2.2.1 从 “课本知识”向 “生活知识”拓展
长期以来,我们把 “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任务,使学生脱离生活世界之外,被动接受知识,其结果只能是发展 “知识”而不是发展人。新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所以,针对新教材教师要做到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注重选取一些生产生活知识进行讲授,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实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选取生活中与地理联系密切的内容,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每个因素对人们的生活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
【案例10-7】 植物反映自然环境差异
在学习有关 “地理环境与生物”的内容时,就可以列举大量实例来说明植物的个体形态不同反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铁芒萁的生长反映酸性土壤环境,骆驼刺反映干旱环境,芦苇反映水湿环境等。这样既把地理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案例10-8】 服饰反映自然环境差异
阿拉伯地区居民的服饰特点与那里炎热干燥的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强烈有关。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与极地寒冷的气候环境有关。英国属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因此英国女士冬季也穿裙子。同理,欧洲的气候深受大西洋影响,冬不冷,夏不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小,温和的气候适宜男士们穿开胸式的服装。
(2)选取生产中与地理联系密切的内容,了解自然环境对生产的影响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也十分密切,虽然工业生产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但工厂的选址与布局,与地理知识联系得很密切,特别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原料的工厂受自然环境影响更大。交通运输、贸易、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工厂区位的布局等,这些都是学生进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地理知识。因此,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实例,使学生体会地理对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案例10-9】 地理与工厂选址
水果罐头、水产品和制糖厂的布局应接近原料产地。化工厂应布局在城市郊区、河流下游附近,而且要考虑风向。电子感光器材厂应布局在空气洁净的地方。
地理区位: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原料的工厂接近原料产地。水果罐头、水产品和制糖厂接近原料产地的目的是原料在运输过程中运费占很高的成本,而且容易腐烂变质。所以,这类工厂要接近原料产地,把原料制成成品后再运出。化工厂能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因此,应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电子感光器材厂要求布局在噪声小、空气洁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