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理新课程实施与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同以往课程相比,新 “课程标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往的 “教学大纲”有了明显的进步。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课堂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而且致使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这些理念的提出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教师观念是成功实施新教材的关键。
10.2.1 地理教师角色观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权威,总是以 “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互动与合作。而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新 “课程标准”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地理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10.2.1.1 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地理新课程内容较以往的教材有很大变化,还增加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的学习仅仅依靠教师或学生自己是不能顺利完成的,为此,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授课方式,积极帮助学生寻找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地理新课标中着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地理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它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益,调动他们自主探究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长足的进步。
【案例10-5】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在学习有关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内容时,教师事先要求学生画一幅家庭或学校所在社区的平面草图,看一看图中有哪些服务设施 (如车站、邮局、商店、旅馆、理发店、修理店),它们在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方面各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预习作业,既考查了学生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又可了解学生对课本主要知识点的预习效果,同时从学生生活情境出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习有关 “美国”的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预习课文、图册等途径收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资料,以 “我心目中的美国”为题,制作文本、课件等方式来表达观点。由于学生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同学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
10.2.1.2 地理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地理教学的关键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因此,地理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视 “教”向重视 “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兴趣,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用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应实现由重 “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上,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其结果只能形成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充当地理教育教学的促进者。
【案例10-6】 在地理课堂上创设思维情境
在讲授有关 “大气的热力状况”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②夏季多云的夜晚为什么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这些生活中的常识同学们都有亲身体验,但是在学本内容前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
在讲授有关 “气象灾害与防御”的内容时,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1998年洪水引发灾害的实况录像,从录像中同学可以了解洪水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哪些破坏,然后教师调动学生积极讨论。这些材料富有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让学生经历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想学好地理、用地理的意识。
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有亲身的经历,所以创设现实素材的思维情境,学生往往都会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