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达5~6公里,沟壑面积一般占总面积的70%左右,坡度以20度至30度为主,因此农业生产主要在坡
地上进行。为了说明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组成、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现以绥
德韭园沟为例作一分析,借此掌握全区梗概。
韭园沟为无定河左岸的一条支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的峁状丘陵,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强
烈的地区之一。全流域面积70.1平方公里,沟壑密度5.34公里/平方公里,其地面坡度组成、土地类
型与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量见表7.69、7.70。
表7.69 韭园沟流域地面坡度组成表
坡 度 0~5 5~25 25~35 >35 合计
面积(平方公里) 8.5 18.4 28.3 15.5 70.7
占流域% 12 26 40 22 100
表7.70 韭园沟流域治理前土地类型组成与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量
土地类型 农耕坡地 牧荒坡 陡坎悬崖 村庄、道路、沟床 合 计
面积(平方公里) 46.76 16.33 3.90 3.11 70.1
占流域% 66.70 23.30 5.56 4.44 100
年平均侵蚀量(%) 59.3 8.7 25.1 6.9 100
由表7.69及表7.70可以看出:(1)韭园沟流域小于5度的缓坡地面积很小,以20~30度坡为主。
(2)韭园沟流域在治理前的农业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3,牧荒地占总土地面积不到1/4;农业用
地58%在25度坡以内,还有42%的耕地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3)陡坡耕种,必然导致强烈的土壤侵蚀,
所以韭园沟农耕地的土壤侵蚀量占流域总量侵蚀量的60%。经过20多年的治理,韭园沟流域土地利用
结构已有很大变化,农业用地已由原来占流域总面积的66.7%减到35.4%;治理前的光山秃坡现已变
为林地,占流域总面积的5.2%;牧荒地由治理前的8.7%增加到40.1%。韭园沟系50年代初期作为重
点治理的沟道,治理水平较高,土地利用较其它沟合理。因此从拿区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状况对
土壤侵蚀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全区土地利用结构,农耕地比例甚大,中部无定河中游、大理河的子洲、绥德、米脂等县达到占
总土地面积的46~63%,东部与南部的佳县、吴旗、清涧、子长、“三延”等县为43~52%,只有西
北部的吴旗、志丹、安塞等县垦殖指数较低,为20~30%;而林地面积普遍偏低,都不超过占总土地
面积18%;荒山草坡各地所占面积差别较大,如子洲仅占总土地面积的5%,而延川却达40%。由于
林草面积少,耕垦指数高,势必加剧水土流失,一般地说来,林草地和农耕地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是林
草多,耕地少,土壤侵蚀轻;林草少,耕地多,土壤侵蚀较强烈。因此,无定河中游典型峁状丘陵区
成为水土流失极强度侵蚀区,洛河、大理河、延河河源地区为中度侵蚀区,延河、清涧河梁状丘陵区
为强度土壤侵蚀区。
全区川道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左右,通常情况下,粮食占全区总产量的40%左右。可见,川
道是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充分发挥川道地的生产潜力,对于促进全区的农业生产
具有重要意义。
全区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在土地利用不够合理的状况下,这种侵蚀进一步加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