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减轻了风沙危害,粮食产量增加了3倍,林业收入15万元。
榆林地区南部丘陵沟壑营造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亦有很大发展,至1986年底保存面积为566.13万亩,
在控制水土流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绥德水土保持试验站测定,刺槐林地土壤冲刷量为同类型农耕
地的29.5%,径流量为同类型的29.7%,林冠截留雨量占降雨量的16.4%;柠条林地较同类型的自然荒
坡减少径流73%,减少泥沙流失80%,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地处渭北旱原的长武县,自1959年起,大搞植树造林,至1979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0.6万亩,
其中荒沟荒坡造林16.3万亩, 经济林4.3万亩。营造防风林带5.9万多米,护岸林3.5万多米、四旁植树
14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达25%,人均林地1.5亩。林业的发展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生态环境,
也促进了农业生产。1978年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8646万斤,比1977年增长17.3%。
淳化县润镇沟流域的原面防护林是根据多西北风的特点设置的。与南北主干道路结合设盈主林带,
东西向设副林带,共把原面划分为123个方,林带间距每方东西长200~400米,南北宽200~360米,防
护面积160~180亩,林带树种以杨树为主,两行营造,株行距为1×1米。护田林网对于防止风害、保
护农作物、改善小气候起了很大作用。据测定,林网内平均风速比林网外降低37%,气温降低0.5℃,
相对湿度提高2%。
(2)水土保持牧草
水土保持牧草主要指人工牧草、改良牧草和草场,它们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陕西黄土高原的人工牧草多选用抗旱、耐寒能力强、根系发达、分蘖能
力强、生长迅速、枝叶繁茂、覆盖度大、适口性强、耐刈耐牧、再生力强和具有保持水土作用的品种。
主要牧草有紫花苜蓿、草木犀、沙打旺等。
①紫花蓿苜:植株密茂,根系发达,耐寒抗旱,适应性强,在黄土或料礓石裸露的红土、瘠薄坡
地均能生长。苜蓿是营养价值大、产量高的一种优良牧草,平均亩产青草1000~2500公斤,是黄土高
原区饲养大牲畜的主要青饲料,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在区内分布十分广泛。据统计,1985年仅榆林地
区就有191.69万亩,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区和盖沙黄土地上。据测试,苜蓿地比一般荒地可减少地面
径流34%,减少冲刷50%。
②二年生白花草木犀:二年生白花草木犀根系粗大,本根发达,根具根瘤。1952年从甘肃引进陕
北试种,1953年重点示范推广,1955年后投入大面积生产。30多年实践证明,二年生白花草木犀抗逆
强,生长快,产草量高,肥地增产作用大,植被度好,是陕北地区解决“三料”、发展牧业、实行草
田轮作、保持水土的优良牧草。据测定分析,每亩落叶约为100公斤,根叶含氮量约2%,每亩可增加
氮素4.5公斤左右,第二年,每亩可固定氮素13.5公斤。轮作后,仅氮素每亩就可增加23公斤,土壤有
机质可增加0.25%,利于固粒结构增多和稳定,据测定,在二年生草木犀地40厘米土层内,0.25毫米
以上的团粒为21.44%,比一般农田高32%,改善了土壤的空隙度、透水性、持水性和保水性能,增
强了保墒抗旱能力,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③沙打旺:沙打旺又名直立黄芪,1967年从河南杞县引进到榆林地区。经试验、示范证明:该草
适应性强,具耐干旱、耐瘠薄、耐盐、耐碱、抗沙的特点。主根粗大,侧根较多,抗风固沙能力强,
现已成为黄土高原区防风固沙的优良草种,以及黄土区保持水土、草田轮作的重要牧草之一,并得到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