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涨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但综合起来有4种类型。在一个太阴日内,最常见的是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两涨两落的高度相差不大,称正规半日潮。一个太阴日内只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称正规全日潮。有的以半日潮为主,并夹有全日潮者叫不规则半日潮。有的以全日潮为主,间有半日潮出现,称不规则全日潮。
中国近海潮汐类型的地理分布(图11),大致可以中国台湾为界:以北,渤、黄、东海以半日潮及不规
则半日潮为主;以南,整个南海以不规则全日潮占优势;台湾以东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
渤海大部分地区属不规则半日潮类型,但渤海海峡为全日潮潮波波节和半日潮潮波波腹所在地,该处出现正规半日潮。秦皇岛附近为全日潮类型,因该地处于半日潮潮波波节与全日潮潮波波腹带的缘故。黄河口附近也有一小块为不规则全日潮。
由于半日潮波在东、黄海占的比重大,黄、东海无正规全日潮和不规则全日潮。除成山角以东到长山串一带,以及海州湾以东有一小块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外,黄海其余地区皆为正规半日潮。
东海的潮型分布与渤、黄海不同,主要表现在东、西两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半部陆架浅水区,除镇海、舟山附近为不规则半日潮外,其余均为正规半日潮;东半部海区,如济州岛、九州西岸南部及琉球群岛等皆为不规则半日潮。中国台湾东岸、南岸也为不规则半日潮;台湾西岸的潮型以澎湖列岛为界,以北为半日潮,以南为不规则半日潮。
在南海,虽然半日潮波输入的能量远比全日潮波要大,但因南海所处地理条件使海区的固有周期与全日潮周期接近而产生共振,造成大部分地区全日分潮振幅大于半日分潮振幅,结果南海潮汐错综复杂,以全日潮和不规则全日潮为主,且有显著的日不等现象。其中,汕头附近,巴士、巴林塘、巴布延海峡,珠江口到雷州半岛,越南中部近岸,湄公河口,北大年附近,马来半岛东南端及达士湾等为不规则半日潮;北部湾、暹罗湾北部、加里曼丹岛米里附近、卡里马塔、卡斯帕海峡及吕宋仁牙因一带为正规全日潮外,其余广阔的南海均为不规则全日潮。
3.潮差分布
相邻两个高、低潮间的水位高度差称潮差。中国近海的潮差分布(图11)有以下特点:(1)近岸大,外海小,潮差随岸边到海区中央的距离增大而减小;(2)旋转潮波系统中心潮差小,边缘潮差大;(3)海湾顶端的潮差比湾口要大;(4)潮波传播方向,右岸的潮差比左岸的要大;(5)黄、东海潮差大,渤、南海潮差小。
渤海中央的潮差一般为1.5米左右,岸边为2~3米,如秦皇岛潮差为2米,龙口为2.2米;辽东湾及渤海湾顶端的潮差可达4米或以上,如营口为5.4米,塘沽为5.1米。
黄海中央及山东半岛北岸的潮差较小,一般为2~3米;辽南沿岸、山东半岛南岸及苏北沿岸潮差为4~7米,如大连为4.1米,青岛为5.3米,连云港为6.4米。黄海潮差以朝鲜半岛西岸为最大,如西朝鲜湾和江华湾顶端潮差达8米以上,仁川港达10米之多。黄海东岸潮差大于西岸的原因有二,一是朝鲜半岛西岸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地形复杂,海湾逐渐缩窄;二是受地球偏转力影响,使潮波前进方向的右岸潮差增大。
东海潮差分布与黄海不同,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这与东海为一开阔的边缘海有关。朝鲜海峡附近的潮差为1~3米,九州西岸为2~3米,琉球群岛一带潮差较小,仅1.5米左右。东海西岸浙、闽一带的潮差较大,一般为4~7米,如石浦为6.9米,闽江口为5.2米,厦门为4.9米。特别是杭州湾,澉浦的潮差达8.9米,为中国潮差最大的地方。台湾海峡西侧潮差大于东侧,西侧为4~6米,东侧约4米。台湾以东的潮汐属大洋性质,潮差小,仅2米左右。
南海的潮差较小,东岸为1~1.5米,西岸1~4米。汕头至大鹏一带潮差为1~1.5米,大鹏到雷州半岛一带为2~3米。北部湾的潮差由湾口向北逐渐增大,湾顶达7米。海南岛东岸潮差1~2米,西岸3~4米。中南半岛及加里曼丹岛西北岸的潮差约3米。暹罗湾除湾顶潮差达4米外,其余为1~2米。马来半岛东岸、邦加岛、坤甸、巴拉望及吕宋西岸潮差仅2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