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源经济前景①
1.资源经济的不平衡性(1)资源分布不均衡。全球各种类型的资源分布都不均衡,以石油为例, 1991年全球石油探明可采储量 1357.55亿吨,储量在 5亿吨以上的有 24个国家和地区 1314亿吨,占全球总量的 97%,其中储量在 10亿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总量的 92%,中东海湾国家储量占全球总量的 65%,可为国际市场提供商品原油的主要是中东,可以说它是世界油库。再以铁矿为例,前苏联、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印度等 6国,约占世界储量的 70%(金属量:445/653)其中前苏联占全球储量的 1/3以上。
①资源经济:在这里指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消费相关的经济活动。森林资源在全球的分布不均匀,就森林面积而言,全球.. 43.21亿公顷,南美洲.. 9.15公顷,北美洲.. 8.07公顷,非洲.. 7.44亿公顷,亚洲.. 6.07公顷,大洋洲.. 1.06亿公顷,欧洲.. 1.59亿公顷。南北美洲加起来占全球的.. 40%,从国家来看,森林面积超过亿公顷的有原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和澳大利亚等.. 7个国家。森林面积为249511万公顷,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 61%。森林覆盖率高于.. 40%的较重要国家有:日本.. 66.7%、巴西森林资源在全球的分布不均匀,就森林面积而言,全球.. 43.21亿公顷,南美洲.. 9.15公顷,北美洲.. 8.07公顷,非洲.. 7.44亿公顷,亚洲.. 6.07公顷,大洋洲.. 1.06亿公顷,欧洲.. 1.59亿公顷。南北美洲加起来占全球的.. 40%,从国家来看,森林面积超过亿公顷的有原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和澳大利亚等.. 7个国家。森林面积为249511万公顷,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 61%。森林覆盖率高于.. 40%的较重要国家有:日本.. 66.7%、巴西 4%、印度尼西亚.. 62.6%、马来西亚.. 58.1%、缅甸.. 49.3%、原苏联.. 42.5%。(2)经济发展不平衡。全世界.. 1990年约.. 53亿人口,人均.. GNP为.. 4200 美元,其中低收入国家.. 30.6亿人口,人均.. GNP仅.. 350美元;高收入国家8.2 亿人口,人均GNP1959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56倍。中等收入国家10.9亿人口,人均CNP2220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15.4%,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 72%,低收入国家人口占.. 57.9%,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 4.8%。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全球的.. 78.5%,仅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15.7%。(见表.. 18—7) 2.资源与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1)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利用土地资源的农业比重趋于下降,增长速度减缓。(见表.. 18—5)从表18—5看出,1990年与.. 1965年相比,各国农业在.. GNP中的比重普遍下降,低收入国家由41%下降到.. 31%,中等收入国家由.. 19%下降到.. 12%。从增长速度看,低收入国家为解决温饱问题,农业增长速从.. 1965—1980年的.. 2.6%提高到.. 1988—1990年的.. 3.9%,但中等发达国家已由.. 3.0%下降到.. 2.4%。(2)利用矿产资源的原材料工业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速度减缓。以钢铁生产和铁矿石开采为例,从表.. 18—6A和表.. 18—6B看出,世界钢产量1980 年达到最高峰.. 71722万吨,之后逐年下降,1983年下降到.. 66360万吨,1990 年虽然又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1980年水平。与此相应的铁矿石最高矿产量 1979年为.. 91140万吨,1983年仍未上升到.. 1979年水平。发达国家的变化最为明显,以美国、法国为例,1974年钢产量分别是.. 13200万吨和.. 2702万吨,1971年铁矿石分别是.. 8660万吨和.. 5642万吨,均为历年最高产量,之后逐年下降,到.. 1985年钢产量分别下降到.. 7380万吨和.. 1790万吨,铁矿石产量分别下降到.. 3960万吨和.. 1790万吨。1990年美国钢产量又回升到 8890万吨,仍未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而法国则又降至.. 1700万吨。(3)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下降。80年代以来,世界矿产资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与.. 60年代和.. 70年代前期全球工业高速增长对矿产品需求猛增相比,大部分矿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停滞,甚至下降。在西方世界造成矿产品过剩,矿业萧条。 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逐渐缩小,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业和新技术产业比例上升。主要工业国从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设备工业向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节能、节材型工业转变。即从“长、大、厚、粗、重”的工业产品时代向“短、小、薄、细、轻”的工业产品时代转变。从而使原材料消耗不断增少。1974—1983年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 1.7%,铝、铜、镍金属消耗量年增长率分别为-0.4%,0.6%,和-2.9%,金属利用率也有所提高。从.. GDP的分布来看,对资源依赖度很低的服务业,高收入国家在 60年代就达到 54%以上,目前估计在 60%左右,低收入国家 65 年为 32%,90年为 35%。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还将会继续提高(见表 18—7)。
(4)国际资源开发利用的劳动分工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在上世纪论述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形式的国际分工转化为现在的“世界办公室(兼花园)”与项目人口(亿面积(万平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预期奉命(岁·.. 1990年)国家和地区人·.. 1990年)公里)(美元、人·.. 1990年)平均增长率(.. %1965 —1990年)全球.. 52.84 13334.2 4200 1.50 66.0 低收入国家.. 30.58 3778.0 350 2.90 62.0 中国.. 11.34 956.1 370 5.80 70.0 印度.. 8.50 328.8 350 1.90 59.0 埃及.. 0.52 100.1 600 4.10 60.0 中等收入国家.. 10.88 4113.9 2220 2.20 66.0 下中等收入国家.. 6.29 2243.2 1530 1.50 65.0 泰国.. 0.56 51.3 1420 4.40 66.0 阿尔及利亚.. 0.25 238.2 2060 2.10 65.0 上中等收入国家.. 4.58 1870.6 3410 2.80 68.0 墨西哥.. 0.86 195.8 2490 2.80 70.0 匈牙利.. 0.11 9.3 2780 7.10 韩国.. 0.43 9.9 5400 77.0 238 高收入国家.. 8.16 3179.0 19590 2.40 77.0 英国.. 0.57 24.5 16100 2.00 76.0 澳大利亚.. 0.17 768.7 17000 1.90 77.0 法国.. 0.56 55.2 19860 2.40 77.0 加拿大.. 0.27 997.6 20470 2.70 77.0 美国.. 2.50 937.3 21790 1.70 76.0 德国.. 0.80 35.7 22320 2.40 日本.. 1.24 37.8 25430 4.10 79.0
项目(千克·油当量)项目(千克·油当量)森林覆盖率水资源利用备注国家和地区1965年1990年(.. %1989年)总抽取量(千立方米)占可再生水资源总量比重(.. %)人均用水量(立方米、人)全球.. 1114 1567 低收入国家124 339 31.3 中国178 598 13.0 460 16 462 印度100 231 22.4 380 18 612 埃及.. 313 598 0.03 56 97 1202 中等收入国家712 1573 下中等收入国家579 1025 泰国82 352 27.9 31.9 18 599 阿尔及利亚226 1956 3.0 16 161 上中等收国家884 1818 墨西哥605 1300 22.5 54.2 15 901 匈牙利1825 3211 18.3 5.4 5 502 韩国.. 238 1898 10.7 17 298 高收入国家3566 5158 英国3483 3646 9.8 28.4 24 507 澳大利亚3287 5041 13.9 17.8 5 13.06 法国2468 3845 26.9 40.0 22 728 加拿大6007 10009 38.8 42.2 1 1752 美国6535 7822 32.1 467.0 19 8162 德国76.0 2478 30.0 41.2 26 668 日本.. 1474 3563 66.7 10.78 20 923
资料来源:1992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
569“世界制造场”的国际分工。现在发达国家占了世界农产品出口量的 2/3,把污染严重的矿产开发和重化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开始由过去垄断资源、垄断工业产品转向垄断研究与开发,技术与设计,特别是垄断高技术产品的工艺,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一般产品的制造场。在表 18—7 中,GNP在低、中、高三类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分布,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3.资源配置国际化趋势当今的世界经济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那个时代各国通过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发生经济联系的有限内容。而是指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包括国际分工、生产要素流动、国际化生产、国际贸易、信息交流等各个方面,以及人口再生产在内的一个综合概念。从更广的意义上讲,还应该包括制约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和结构因素,以及直接影响着两个再生产过程的生态环境因素。
以及人口再生产在内的一个综合概念。从更广的意义上讲,还应该包括制约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和结构因素,以及直接影响着两个再生产过程的生态环境因素。从 60年代到 80年代后期,全球跨国公司的数目增加了 10倍,这些企业控制了世界生产的约 40%,国际技术转让的 1/3,国际贸易的 70%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 90%以上。
由于交通,信息的迅速发展,地球空间相对变小,全球各种信息网络建立起来,在生产、技术、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强度和频率都提高了,形成了以各个区域集团活动和联系为主体的全球网络,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向多极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现欧共体已实现 12 个成员国之间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自由流动,在欧共体大市场内将取消贸易壁垒,统一规章制度,协调立法税收等。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签定“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 1990年元旦起执行,根据协定从 1989 年起 10年内双方将逐步取消贸易关税,建立统一的北美市场。今后墨西哥加入,南北美洲联合,可能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日本提出希望建立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在内的“东亚经济圈”的构想,并最终实现“太平洋共同体”的大目标。除此以外还有石油输出国组织、北非等,己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区域合作。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联系愈来愈密切,国际贸易额显著增加,以发达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为例,1990年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额 180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的贸易额 120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 5000多亿美元。
世界国际贸易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 1965— 1980年是 6.6%,1980—1990年是 4.3%、进口增长速度 1965—1980年 4.6%,1980—1990年是 4.5%,而这两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是 3.2%。
中东商品石油出口 1/4供日本,1/2供西欧,1/8供北美。
拉美金属原材料出口比重很大,美国所需 27种重要战略物资有 1/2来自拉美,其进口铝 75%,铌 62%,铍、铅、铁、铜的 40%以上均来自拉美。英国从拉美进口的铌为 55%,锡、铝为 40%以上,法国进口铁矿的 33%,锌、铜 20%;意大利进口钛、铅的 30%,日本进口钛的 62%,锌的 35%、铌 29%、铁的 26%。独联体铝土矿的 1/4。
4.由于收入差别而造成资源消费悬殊全世界人口约 53亿人,除原苏联以外低收入国家占总人口的 57.9%,中等收入人口占 20.6%,高收入人口占 15.4%。反映各国经济实力的 GNP(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低收入国家仅占 4.82%,中等收入国家占 10.88%,而高收放国家占 72.0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低收入国家 350 美元,中等收入国家 2220美元,高收入国家 19590美元,高收入国家是低收入国家的 56倍,是中等收入国家的 9倍。(见表 18-7)。
由于经济的差别,资源消费水平差别也很悬殊,低收入国家人均能源的消费量 339千克油当量,中等收入国家为 1375千克油当量,而高收入国家为 5158千克油当量。高收入国家是低收入国家的 15.2倍。从人均用水量看,在低收入国家中居中等水平的几内亚 115立方米,高收入国家居中等水平的如德国 668立方米,后者是前者的 5.8倍。人均每日卡路里供应量(1989年),低收入国家 2406卡路里,中等收入国家 2860卡路里,高收入国家 3409卡路里。高收入国家是低收入国家的 1.4倍(见表 18-7)。
地球上有 160多个国家,其中有 20多个发达国家,130多个欠发达国家。地球上有 50亿人口,至少有 37亿居住在欠发达国家,这 75%的人口,粮食生产和消费不到世界总产量的 50%,工业总产值不到世界总值的 11%。37 亿人口中,至少 1/3生活在贫困线上,他们中更有 6.3亿是最穷的人,人均年消费不足 275美元。
从世界范围内看,主要是部分地区、部分居民缺粮或食品,缺淡水,缺生活能源,缺无污染的环境。而这些资源或资源型产品的全球总量是足够的。 1953年全球粮食产量 7.38亿吨,1990年全球粮食产量 19.71亿吨,按 53 亿人口计算,人均 372多公斤。按理说是不成问题的,但苦乐不均,世界性卖粮难与饥饿同时存在。原因不在于整个世界土地不够耕种,长不出足够全人类食用的粮食、食品,而在于局部资源条件不佳,干旱、缺水,相当一部分人贫困,收入低无法把它地的食品买来。
部分地区粮食短缺是气候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问题。但从全球看主要是经济问题。粮食主要出口国加拿大、美国、欧共体中的几个产粮国,根据各自市场行情(需求、价格)生产粮食,如果无利可图,宁可退耕、休耕。
世界能源消费的分配(按 GNP分组)高低悬殊。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量有密切关系。人均 GNP高,人均能源消费量就大;穷国商品能源消费量小而非商品能源消费量大,富国的情况正好相反;霍泽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 6类进行统计,富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1/5,GNP和能源消费量却占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