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资源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主要空间,全球约有 11%的陆地属于地形较平坦、气候较适宜并有良好土壤的可耕地。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占地愈来愈多,可耕地日益减少,有人估计,全球范围内以现在的速度侵占土地,到本世纪末,全球耕地将减少 1/3。世界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迫使人们毁林开荒、陡坡造田,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走的土壤有 250多亿吨,全世界有 1/4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每年从土壤中冲走养分达 600万吨。由于毁林开荒、超载放牧、过度耕作等原因,在一些气候干燥、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出现土壤沙化与沙漠化,目前全球 4500万平方公里有生产力的土地中,3/4已受到沙漠化影响,其中有 1/3左右地区影响严重。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数量紧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一,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6.7%,占亚洲面积的 25%,居世界第三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资源相对数量甚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 1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数的 1/3,人均耕地、林地和草地占有量分别只有 0.12公顷、0.11公顷和 0.35 公顷,等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3、1/6和 1/2。第二,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的比例高,土地利用率低,由于气候、地形的影响,我国境内有流动沙丘0.45亿公顷,戈壁 0.56亿公顷,4000米以上难以利用的高山 1.93亿公顷,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达 2.9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30.68%,更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度。第三,农用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的 90%以上分布在我国东南部,50%以上林地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80%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部。我国土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发展趋势不容乐观。50年代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 15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目前许多地方水土流失面积还在扩大,如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由 50年代的 6%、60年代的 11%,到 80年代已发展到21.7%。过去总认为黄土高原水蚀严重,实际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失量已超过全国流失量的一半。北方沙漠化土地约为 33万平方公里,近十年来平均每年以 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地区,已有 0.87亿公顷草场退化,约占全国草场面积的 1/3,如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可能 7万平方公里的草场要变为荒漠、半荒漠。另外,由于不适当灌溉等原因,我国许多地方盐渍土面积还在扩大。据新疆喀叶地区调查,30年来盐碱土面积增加 39—70%;当前各地每年排放废水 368亿吨,排放烟尘 1445 万吨,污染的耕地面积近 667亿公顷;现有耕地中有 1/2—1/3的土壤缺磷, 1/4—1/5缺钾。由于涝洼、盐碱、干旱、风沙及冷浸等原因,导致地力下降,中低产田已占耕地面积的 2/3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土地资源一方面是相对紧缺;另方面又存在利用不合理、大量浪费和土地退化现象,对这种土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态势,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土地资源也有潜力。我国现有 1.33亿公顷耕地中,有 2/3的中、低产田。根据多年的大田试验,在增加适量投入,采取必要的治理与培育措施后,可使中、低产田的生产力分别提高 50%与一倍,粮食生产潜力约 8亿吨;我国尚有宜农荒地 0.33亿公顷,其中适宜开垦为耕地约 0.13亿公顷。如能有计划地对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荒地适度开垦,将可促进该区农业的发展和缓解人地矛盾;我国尚有宜林、宜牧荒山草坡 1.6亿公顷,其中约有 1/3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通过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尤其是在亚热带高山草甸草地上种草养畜,将可促进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据调查,我国还有湿地和海涂 0.11亿公顷,其中 578万公顷尚未开发。另有 0.22亿公顷淡水水面,这些资源适于发展粮、林、果、芦苇及水产养殖等,具有很大生产潜力。
2.水资源水资源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在地球 14亿立方公里的水量中,仅有 3%的淡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水源。由于人口剧增和人类不合理开发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缺水情况严重,如埃及、以色列、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及波兰等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对水的争夺已达到相当危险的程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0年全世界有 14亿人口得不到清洁饮水,世界上每年约有 1000万人死于饮水不洁引起的传染病。
我国水资源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总量大,人均量小。我国年水资源总量 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位,其中河川径流量约 2.7万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 284毫米。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 2700立方米,约列世界第 88位。第二,我国单位面积降水量较低,是少雨国家。我国国土上多年平均降水量 648毫米,低于世界平均降水量 800毫米,也少于亚洲平均年降水 740毫米。第三,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大,而且北方大于南方,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较低。我国年降水的 70—80%集中在 6—9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第四,水土资源匹配欠佳,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 61%,耕地占 64%,水资源仅占 19%,地多水少;辽河、淮河、海河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 1/3,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 5.8%。第五,目前全国用水总量约 5000亿立方米,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预计今后可利用水量也不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北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例如海河流域、河北和山东半岛诸河及黄河流域已控制的供水量分别达到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的 68%、55%和 43%。
水资源的潜力。第一,40年来全国已建的水利工程由于各种原因均未充分发挥应有的高效益,已建的大、中型水库分别有 1/4和 2/3是“病险”库,少蓄水 700—900亿立方米,说明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第二,各部门用水的浪费现象严重。就农业而言,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农作物合理灌溉量的 1/3至一倍以上,在西北、华北地区农业灌溉节水潜力亩平均可达 150立方米左右。全国大多数城市和工业用水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如果各城市和工业用水单耗能达到北京、天津的用水水平,全国每年可节水近百余亿立方米。
3.气候资源我国气候类型多样。第一,全国有三大气候区。从大兴安岭、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四川大雪山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其西北至新疆为西北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我国跨越 9个温度带,约有 40个气候类型区。第二,与世界同纬度相比,我国东部夏季偏热,利于一年生喜温作物北种,冬季偏冷,使越冬作物北界偏南。第三,我国年平均降水量 628毫米,较全球陆地平均偏少,且分布不均,西北内陆流域占全国总面积的 36.4%,年降水总量只占全国的 9.5%。第四,我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有利于大农业生产,但热量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易发生低温冷害和旱涝灾害。尤以东南部处于东亚夏季风强烈控制之下,季风进退强弱、早晚以及反常则易造成我国大面积旱、涝。
4.森林资源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其它生物的生存、繁衍起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森林曾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2/3达 7600万平方公里,后来由于人口增长,开垦土地、筑路、开矿、建房及各种工业用材,森林过伐,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到 19世纪 60年代世界森林面积下降到 5600万平方公里,到 1975年减少到 2700万平方公里,现在全球每年毁林 20万平方公里,如此下去,到本世纪末森林面积将减少到 2000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