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与城市环境
资源是否能得到合理利用,和城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消费过程,它从环境中吸取资源变成产品,又将生产的排泄物返回到环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资源,那么这种排泄物就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反之,如果我们能循环地和综合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转化率(使资源更多地转化为社会产品),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出的废弃物就必然会减少。这样,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必然会随之降低。因此,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保护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避免因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城市环境也就是保护资源。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水平并不高,但资源、能源的浪费却相当严重,许多宝贵的资源都成为“三废”白白地跑掉,并污染了环境。例如能源消耗,我们总的利用率不到30%,而美国、日本则达到了50%左右;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不足20%,而一些发达国家一般达到75%;我国不少产品的耗水、耗电量比国外的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许多化工产品原材料利用率只有1/3等等。www.dljs.net这些没有被利用的有害物质通过水、气、渣等在城市区域中扩散,恶化着城市的环境。
用其它手段不合理地利用资源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也十分严重,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如我国森林本来就少,覆盖率只有12.7%,在世界上列为第120位。但是,现在每年由于采伐森林、毁林开荒和火灾所平均减少的森林面积比每年造林成活面积要高出一倍半。森林的减少引起了一系列恶果,如气候变坏、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加剧等等。近30年来,新增加的沙漠化土地有六万多平方千米,全国沙漠化土地已达到100多万平方千米,连北京也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还有不少城市,特别是北方的工业城市,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沈阳、北京、济南等城市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lm。据沈阳市测算,如按这样的速度继续下降,则20年以后,该市的地下水将有枯竭之虞。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不合理的利用会导致城市环境恶化,这种不合理利用的程度越严重,城市环境的恶化也就越严重。
可见,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资源,积极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资源,是控制工业污染和改善环境的基本措施。除此之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们正日益重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研究,例如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等等,这些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往往是少污染和无污染的。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和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污染的状况将会有所改观。
三、人口与城市环境
战后以来,世界人口激增,城市人口增长更为迅速,速度高出前者一倍以上,出现了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①1982年,占地球陆地总面积仅0.3%的城市集中了世界上44%左右的人口。②人口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预计到2000年,城市人口将占全世界人口的51.3%。③人口向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集中。1982年,全世界已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207座。有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日本、阿根廷等国居住在此类城市的人口竟占到全国城市人口的1/3以上,美国和澳大利亚甚至占到1/2以上。④有些国家,人口的相当大的部分居住在首位城市。如1978年,伦敦占英国人口的20%,安曼占约旦人口的28%,圣地亚哥占智利人口的30%。战后城市人口激增的同时,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使城市成为环境的最大污染源。
正是由于工业的集中,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中人口和环境的平衡受到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建筑稠密、住宅紧张、道路拥挤、交通阻塞、城市环境十分混乱;物资和能源的消耗猛增,造成城市供应的紧张和能源、资源短缺;噪声日益严重,它使人的心跳速度加快,肌肉活动紧张,并使人的心情变得烦躁;“三废”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天产生成百上千吨的工业、生活垃圾难以处理,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绿化面积压缩,城市空气的自然净化率降低,城市的优美环境遭到破坏。因此,控制城市人口,使城市人口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
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常常矛盾重重,但两者又是能够统一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但却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反过来,环境问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但环境问题的解决,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改善环境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只要认真对待,采取正确的政策,经济与城市环境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世界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一种是先发展,后治理。由于一开始不顾环境污染,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直到污染形成公害,并影响到经济发展时,才被迫去治理,但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主张实行经济停滞的方针,把经济技术的发展降到“零”,即所谓“零增长”策略;更有甚者,主张回到大自然去,回到工业革命以前的农牧时代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拯救世界免遭灾难和毁灭”。这种把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人类发展生产、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活的愿望的。
人类是在同自然环境不断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创造出包括适宜环境在内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是主张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求得解决。没有经济的发展,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巨额资金就没有来源。而另一方面,理想的生态系统需要经过人类的合理改造才能实现。我国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不仅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走先建设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赞成为保护环境而使经济停滞的观点。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措施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环境污染的60%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人类在进一步认识自然、探索未来、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城市环境保护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的目的是防止其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它包括管理和治理两大部分,也就是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这是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注意以防为主,把环境管理放在首位,通过管理促进治理,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一个既能保证技术的合理发展,又能防止污染的,健康、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以达到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此,我们应当遵循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利用资源,化害为利的原则;加强新兴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原则;以及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原则。以达到我国环境管理的目标:到2000年,大中城市要做到布局比较合理,环境污染基本解决,初步建成清洁、优美、舒适的比较现代化的城市。
城市环境保护管理能不能搞好,除了政策上的保证以外,在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作出严格的规定,并制定具体的强有力的实施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在总结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为主”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组织上以地方为主。环境问题的涉及面很广,既要归口管理,又要分工负责。就全国来说,应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作为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做好保护的规划、协调、监督、检查工作。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等综合部门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搞好环境保护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省、市、县来抓。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按照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出有效的规划,并付诸实施。
(2)手段上以立法和规划为主。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中,立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环境管理主要是依靠环境立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和作法,全部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强制企业执行,许多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竞相提出防止公害的口号,采取防止公害的措施。近20年来,各国的环境保护法令日趋完善,数量有的多达一二百项,规定得非常详细。我国自197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法规,正在朝建立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方向积极努力。为了保护这一系列法规的执行,必须加强法制宣传,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制定城市环境质量标准与“三废”排放标准;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执法的机构和制度;要建立健全监督网。同时,还必须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三者结合起来。
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核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也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环境规划有国家级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环境规划)以及部门环境规划等。环境规划一般由四个方面组成: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或重点保护对象)规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各项环境规划因其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所以其侧重点也不同。
(3)方法上以环境质量评价为主。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保护人体健康,保证人们正常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以及其它生态系统正常循环的环境标准为尺度,给城市环境质量变化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程度,即污染状况作出客观的评定。
环境质量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两种,其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环境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为拟定环境管理对策措施,进行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城市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包括污染源评价、污染监测、综合评价、预测研究、模拟实验、系统分析和治理规划等内容。各城市根据具体情况,其做法可各有特点。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质量预断评价。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对某一地区或城市在大规模开发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的事前评价。在安排工程建设项目之前,应预先分析确定它们将对环境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而进行技术、经济、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以研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最佳方案,并为将来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许多国家都把环境质量预断评价作为预防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