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根据福建长泰一中姚秀元老师实验并总结的“四段式”目标教学法而设计的。
1.明确目标,看书读图——识记
新课开始,教师先用1—2分钟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教材各知识点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事先了解哪些内容要求记住,哪些内容要求深刻理解,哪些内容要求能够灵活应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思考题”进行阅读教材和地图(必要时教师可以演示一些教具),认识并记住本节课中要求“识记”的内容。这一阶段的教学,虽然只完成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识记,但却是一堂课中很重要的过程,因为接下去各个教学目标能否完成,都与“识记”这个教学目标完成好坏有关。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预先根据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一套具有提纲性的“自学思考题”供学生自学。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的盲目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从而保证“识记”这个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由于“自学思考题”是按教材的顺序设计,所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材依次回答每个问题,并且记住这些内容。这样就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识记”的任务。
2.设疑讨论,质疑解疑——理解
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完成对本节教材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探索,促进知识的迁移引深。同时,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层层设疑、步步深入,使学生处于疑问—思考、讨论—解疑—新的疑问……直到完成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
3.精讲概括,纲要系统——分析、综合
经过质疑讨论和设疑解疑,绝大多数难点已经基本突破,对每个知识点也都能够“识记”和“理解”。但是,这些知识点在头脑中还比较零散,很容易遗忘,甚至个别学生可能还有疑问未解。因此,必须再用简炼的语言,把本节课的内容全面地复习总结一遍,重点的地方要反复强调,最后,把所有知识点再概括成系统化、网络化、纲要化或图表化,加强记忆。
这一个阶段不仅是对本节知识的复习巩固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分析概括、归纳综合的过程。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实现“分析”、“综合”这两个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采用启发、引导、揭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归纳总结。
4.测试反馈,矫正深化——应用、评价
到这时候,前面几个教学目标是否都已达到,要采用一套较完整的目标测试题当堂检验,以便从中了解全班学生对各个知识点和各个学习水平掌握的情况,教师再针对薄弱的部分进行补救和对错误的认识加以纠正。同时,也需要通过一些较高水平题目的演练来达到“应用”和“评价”这两个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的“反馈—矫正—深化”。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是要精心设计好目标测试题,使之体现“针对性、多样性、系统性”:
(1)针对性:即题目内容要有针对性。具体在设计目标测试题时,要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对于已知学生已经完全“识记”和“理解”了的内容,不必再做简单的重复。第二,对于学生可能还没有牢记和真正理解的内容,要变换角度地加以检验,使学生再一次得到补救和深化的机会。第三,重点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灵活性大、涉及面广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评价”、“综合”等能力。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这节课的目标测试题,最后两道问答题是“根据课本中‘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耕地分布的优缺点”和“我国为什么要把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做为基本国策”。
(2)多样性:即题型和测试形式要多样性。首先,题型可以根据实际内容,设计成选择、是非、填空、改错、填图、读图、填表、问答等多种类型。尤其是选择题和是非题应当尽量多采用,以节省测试时间。同时,测试形式也要注意灵活多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系统性:即小单元与大单元的测试题要形成系统性。每节新课是最小的基本单元,通常由若干节课构成较大的单元——章,由几章又可以构成更大的单元,如高中地理前五章构成自然地理,后六章构成人文地理。也可以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范围来构成较大的单元。此外,在总复习时还可以按地理要素(专题)来组成较大的单元。因此教学目标测试题的没计,要统筹安排、全面考虑,使每节课的测试题与各级单元测试题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有机的整体,构成一套完整的《地理目标测试题系列》。一般每堂课的测试题,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初步应用的能力,而各级单元测试题,则侧重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不断提高综合应用地理知识、评价地理特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