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它是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在环境污染之前,摆脱环境保护工作的被动状态,人们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外十分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7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一些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模型。美国于1969年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在该法中详细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和内容,经过10来年的实践,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供参考。此外,瑞典、西德、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通过了法律,肯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日本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曾多次派出环境代表团去世界各有关国家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在日本国内积极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这里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内容及方法进行简单介绍。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美、日等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大体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1.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如图12-2所示,当提出一种开发设想时,应首先将计划行为的提案交给主管部门,讨论有无必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如果认为没有必要即可着手进行开发。经过与环保局及有关部门协商,认为有必要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即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草案后,还要征求各有关部门及州的意见,并召开群众会议,征
求群众的意见。然后交给环保局审查评论,如无问题再交主管部门着手开发;如有问题,则需进一步提交环境质量委员会审查,吸收环保局及环境质量委员会的意见后,再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经环保局及环境质量委员会审议批准后再着手开发。
2.日本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
日本环境厅1977年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规定如下:
1)明确因开发活动对环境所引起的不利影响的内容;
2)掌握环境现状并提出预测、评价项目;
3)讨论并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
4)进行环境影响的预测;
5)讨论关于环保的各种问题,并确定方案;
6)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的过程可概括地分成三个阶段:
(1)现象分析阶段:本阶段首先要了解对象的生产计划规模、工艺流程及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这一阶段里,确定新建工程的污染参数是一项重要工作。可在不同行业间选择代表性企业,研究工业产值、产量与“三废”产生之间的系数关系。这方面资料的积累,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
同时,还要根据区域环境特征确定环境容量。所谓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单元对污染物的允许容纳量。应该调查预断评价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诸如气象条件、水文状况、土壤类型及生物群落类型等,以便确定环境容量。但要确定环境容量,首先又必须确定该地区的具体环境标准。应该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各个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征、人们对环境利用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地方性环境标准。
(2)评价分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立各种环境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以预测环境污染的未来趋势及其影响。这种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一些主要环节:即区域内原料输入量的计算模型、产品、产值和污染物的计算模型,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计算模型,区域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的模型等。这时,既可以列出一系列分析模型来分别计算,也可以将它们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总体模型。
这里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估算是个难题,目前一般是采取大气或水的扩散模式进行计算。但这样进行环境单要素的影响预测不能对全环境的污染影响作出估算,这方面现在尚无可靠的计算模式,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3)政策分析阶段:即根据上述模型计算结果,以及各方面意见进行分析。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很多国家在环境法及有关条例中都做了明确规定。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它包括如下的一些内容:
1.建设方案介绍
首先要说明建设方案的意图和法律依据,然后介绍方案的具体内容。
2.建设方案所选地点的环境条件
介绍建设项目的具体地理位置,现有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文化和社会经济的环境状况。
3.环境影响
提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植物群落和动物的影响等。
提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对人口、社会经济、城市服务、公用事业、现有土地利用、交通、住房、风景区及文物古迹的影响等。
4.建设方案实现后的影响
建设方案实现后有那些不可避免的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建设方案是否会造成不可恢复的环境变化。
5.建设方案与本地区生产发展的关系
包括建设方案与本地区短期发展和长期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综合分析建设方案对环境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6.提出推荐的环境监测大纲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如下的一些方面:
1.建设项目的一般情况
1)建设项目名称、建设性质;
2)建设项目地点;
3)建设规模(扩建项目应说明原有规模);
4)产品方案和主要工艺方法;
5)主要原料、燃料、水的用量和来源;
6)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废物等的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
7)废弃物回收利用,综合利用和污染物处理方案,措施和主要工艺原则;
8)职工人数和生活区布局;
9)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10)发展规划。
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
1)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附位置平面图);
2)周围地区地貌和地质情况,江河湖海和水文情况、气象情况;
3)周围地区矿藏、森林、草原、水质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自然资源情况;
4)周围地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文化设施情况;
5)周围地区现有工矿企业的分布情况;
6)周围地区的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地方病等情况;
7)周围地区大气、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
1)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
2)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小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
3)对周围地区自然保护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
4)主要污染物最终排放量,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5)噪声、震动等对周围生活居住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6)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7)专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投资估算。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可行性技术经济论证意见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有10种,包括列表法、矩阵法及网格法等。目前国外较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下列几种:
1.利奥波德矩阵法
这种方法由美国地质调查所L.利奥波德于1971年提出,曾用来进行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该方法的原理是列出一个矩阵,横轴上列计划行动,纵轴上列出环境“特性”和“条件”,然后在矩阵的各栏中列出从1—10的数值,以表示计划行动对环境影响的大小。
这个方法主要列举出物理、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个方面的88个环境“特性”和“条件”,并列出100个计划行动。由于列举的项目多,又没有列举出评价值的标准,所以不能预测综合汇集的指数。因此这个方法“选择性”差。
2.重迭法
这种方法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麦克哈格于1969年提出。他用几张透明板重迭在一起的方法,来确定预测、评价和传达某一地区适合开发的程度。这种方法已被用来进行公路选线和沿海地区进行开发选择评价。他首先将所研究的地区划分几个地理单位。然后在每一个地理单位内再分成三个系统,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及自然系统,然后对每一个单位给出由0—5的等级影响评价值。这种方法是采用简化矩阵的办法进行计算的。
3.巴特尔环境影响评价系统
这是美国巴特尔哥伦布研究所提出来的一种评价系统。它主要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水质管理计划、公路以及原子能发电站等的环境影响。
该方法把所考虑的项目分成四个方面:即生态学的、物理化学的、美学的及人类社会兴趣方面的。它采用了“环境质量指数”这一概念,根据环境质量指数值来确定供选择的方案。
4.平泉泰环境系统模型
日本平泉泰1974年提出用沿岸海域三阶段环境系统模型对周防滩综合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后果进行分析。他提出三种负荷模型:第一、预测负荷模型,对给周防滩带来的环境负荷进行预测;第二、根据环境模型预测由于污染负荷引起的环境变化,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的影响;第三、根据社会费用(指污染产生的经济损失及治理污染等的费用)模型,评价因环境变化产生的社会费用问题。作者对联合企业的污染水质(包括COD、油以及氮化物等)及船舶的可能排油负荷进行了预测;还预测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后还对工业开发对健康、渔业的危害等作了社会费用的分析。
5.近畿地区环境污染分析模型
日本于1977年用这种模型对近畿地区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它是基于一个区域内生产、消费和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模型。将它和区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在平衡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方面,能获得一套较好的地区发展规划。该模型能定量地计算每个分区的环境影响,将其制成环境影响图,以比较各个分区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