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就是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使其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要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具有正确的全球意识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在我国高考以笔试为主,因此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考生的真实能力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在书面语言中,观点明确主要靠用词妥帖、层次逻辑关系清晰紧凑、语言简洁来实现。
对于地理考试来说,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妥帖,主要表现在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是具备该项能力的前提。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不仅必须有大量的地理练习做基础,同时也是对考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说,该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语文基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
理解是描述概括的前提,描述和概括则是是理解的表现和证明。能够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示的方式,描述和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的垂直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壳的演变及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水的循环和各种天气现象、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种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教育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世界公民"。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影响到相关地区乃至全球。"保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引自《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课程标准》在内容部分提出“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生态环境的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举例说明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内容,均要求考生掌握、运用。
(二)以纲为本,解析近几年新课标版《考试大纲》的变化与方向。
1)地理学科的命题思路及变化
(1)地理学科命题思路:
知识抽样——全面复习,要分清主次
图像承载——注重各种新图的判读要领与分析思路
能力覆盖——空间定位、逻辑推理、联系迁移以及临场的应变能力等
重在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
立意深刻——关注与当前热点联系的隐性信息
情境新颖——具备迅速理解试题中虚拟情境的能力
(2)地理学科命题的变化:
① 图示语言丰富,自然地理比重大
② 区域地理不受“中国”、“世界”范畴所局限
③ 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的增强
④ 注重理论的探究与结论的表达
⑤ 实际联系理论
⑥ 古今中外时空转换综合度提高
2) 地理学科的命题指导思想
(1)考试的性质与目的所决定(选拔性考试)
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综合性能力型)
(2)过去知识立意为主导记教材以考核知识记忆与理解的数量为主
今日能力立意为主导用教材以考核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质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