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体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牵扯到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例如,对农作物的分布规律的阐释必然要联系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学科内知识,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物理学和数学基础,对地貌(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等。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毋庸置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问题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知识底蕴,就无法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提出(或得出)正确的观点,更无从运用知识或理论支持或说明论点。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一般来讲,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遴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探讨即是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意见。在考试过程中,探讨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亦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而且显示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主要是非选择题)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程度、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对未知甚至已知问题的探究态度等是体现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考查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如:“联系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联系本校实际,讨论某个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等。
2.能够提出必要地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论证和解决许多地理问题都必然地要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该项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所谓学习要达到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对于地理学科来讲自然就是指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论证问题基本的要求是要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认识等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问题。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基础。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就越充足,否则就无从作出应有的判断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