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论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社经济会条件(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来探讨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这是人文地理的 “核心”,也是近年来高考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四大区位的考察。复习时要构建起正确的区位分析思维模式,找出区位的主导因素,正确认识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简析高考区位取向及对策
对区位因素的考察高考一般分为两大层面:一是区位因素分析,二是区位评价。在区位问题分析时,首先要从区域特征入手,以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构建区位因素结构,然后找出主导区位因素,这是分析问题的关键,并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区位变化趋势,动态地分析问题。考察内容大致有六种类型:类型1: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类型2: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类型3: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类型4:选择最佳区位;类型5: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类型6:比较某些区域共同或不同的区位因素。
二、区位问题分析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既在认清问题的情况下,不矛盾多说。首先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并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如:① 自然区位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② 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③ 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国家政策(政治)宗教、军事(国防)等。
2.主导性原则。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判断一般会是考察的重点,一定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动态的推理,同时要根据空间位置找出区域特征,既时空兼顾加以判断。
3.区域性原则:答题时语言表达要反映所在区域,同时要注意区域的特殊区位。
三、四大区位分析及命题趋势
1.农业区位:①农业区位分析的能力要求:一是分析某一区位因素对某种农业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分析具体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各区位要素浅析如下:
a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b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
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c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d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e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f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②命题趋势:以某区域图来考查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的原因,尤其是与农业相关的粮食问题,如以2008年的世界“粮荒”为切入点,考查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粮食运输的路径、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2.工业区位:①工业区位分析的能力要求:一是判断某类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二是结合实例考查某一工业区的主要区位,三是根据已知区位因素,选择某一工业的合理区位,四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性。各区位要素浅析如下:
a资源——工业宜建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什么原料,适宜发展什么工业。
b水源——靠近水源地,以便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还可获得廉价的水运)。
c 地形——选择在较平坦开阔的地形区内,发展前景广阔。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d交通——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职工的上下班。
e环境——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f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g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h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②命题趋势:以某一地区的工业发展,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如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图或资料为题,考查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利和不利)、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等内容,将在高考中得到重视。
3.城市区位:①城市区位分析的能力要求:一是判断某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二是结合区域环境综合分析某一城市(群、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三是从微观的角度,对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合理配置做出分析和评价,特别是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合理选址问题。
②命题趋势: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区位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异同,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及城市功能区的变化,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内容仍是历年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