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是加拿大10省中面积最小、经济最不发达的省份,然而曾几何时,这里却是北大西洋人人称羡的富庶所在,并引发过英、法等殖民大国的觊觎和争抢。
曾经的富庶来自于纽芬兰岛沿岸,那片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320公里,平均水深100米的纽芬兰浅滩。由于这片浅滩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附近更有圣劳伦斯河注入,使这里的海水富含营养盐类,且湍流搅动,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鳕鱼、鲽鱼、鲑鱼、鲱鱼等鱼类大量富集、繁衍,而冷暖流的大交汇,又形成阻止鱼群游动的天然水障,让聚集繁衍的鱼类难以迁徙,最终形成了着名的纽芬兰大渔场。
这座渔场当年和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并称世界四大渔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浅水渔场之一,尤以盛产鳕鱼著称,当年曾有人赞美这里的鳕鱼“多到永远也捕不完”。然而如今这里已几乎看不见渔船,更难觅鳕鱼踪迹,纽芬兰渔场严格意义上业已不复存在,因为加拿大联邦政府早已下达了禁渔令,当地渔业活动业已萎缩到聊胜于无的惨淡局面。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那么,纽芬兰渔场是怎样兴起,又如何衰落的?
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为打破西班牙、葡萄牙对海上贸易和航线的垄断,打算另辟蹊径,寻找不经过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西北航线”。他选中了航海家约翰·卡波特,由他率领两艘船组成的小船队,开始了在冰冷的北方海域探险。
在这次探险中,卡波特船队意外地发现了盛产鳕鱼的纽芬兰大渔场。
当时,卡波特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鳕鱼多不胜数。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把石头放在篮子里,把它沉到水里,篮子里马上就装满了鳕鱼。”另一位船员则形容说:“鱼群是那样的稠密,我们简直就是踩在鱼群的背上走上岸的。”
这里不仅鳕鱼多,且当地人烟稀少,被卡波特等人视作天赐。那时的欧洲还处于文艺复兴运动初期,人们普遍恪守教会的斋戒清规,一年的“斋戒日”加起来,竟超过半年时间,由于信徒们长时间不能吃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体力。
好在鳕鱼是鱼,不在斋戒范围内,而且数量大,便于腌制,成为欧洲信徒们“斋戒日”廉价的补充体力的最佳选择。于是,英国成为纽芬兰渔场的主角,将大量鳕鱼干从纽芬兰贩运到欧洲各国,赚了无数的钱。
可以说,如果没有纽芬兰的鳕鱼干,欧洲很难在短时间里拥有大量体力充沛的劳动力,以展开工业革命。正因如此,已故着名希腊裔加拿大籍历史学家莱弗森·斯塔夫·里阿诺斯才会在其史诗级巨作《全球通史》中大书“16世纪欧洲航海贸易最重要的低价商品是纽芬兰鳕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