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2)交通环境污染
措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1)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2)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3)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6.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1)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2)大城市中心区萎缩;(3)中小城镇发展迅速;(4)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7.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1)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8.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1)地形: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9.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重要原因:经济因素。表现为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四、农业专题系列
1.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地形平坦开阔;(3)耕地面积广大;(4)土壤肥沃;(5)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1)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2)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3)交通便利;(4)市场广阔;(5)工业比较发达;(6)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1)热量不足;(2)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3)土壤肥力下降;(4)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例:我国东北地区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1)农业地域类型相同;(2)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3)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4)交通便利;(5)市场广阔;(6)工业比较发达;(7)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1)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2)科技水平存在差异;(3)专业化水平不同;(4)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2.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
区位因素分析:盆地地形,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广人稀,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邻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
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农牧生产活动交替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生产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多供出口。
(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区位因素分析: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