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路到沥青路,交通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地区只有土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在旧临大(临夏至大河家)车路的基础上,改线补修,架设桥梁隧洞,辟为“临大公路”。2001年,积石山县建有公路干线89公里、县乡公路100公里、乡村公路234公里,桥梁15座。交通建设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产生活,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从无到有,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前,积石山地区只有六位中医在家设堂诊病,大河家一带则没有医生,疾病流行,瘟疫蔓延,群众时常遭到病痛和死亡的威胁。1976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位于保安三庄中心区的梅坡村建立卫生所。2001年,以梅坡卫生所为中心,保安各村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已基本形成,为村民治病、防病提供了保障。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保安族人口预期寿命为71.94。
教育发展迅速,群众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的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为主,学校教育极不发达,保安族受教育的程度很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有保安族中小学在校生2514人,女生948人,保安族的入学率为93.5%,女童入学率为90.1%。
从继承到创新,民族文化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安族民族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保安族作家们立足于自己的一方热土,努力在独特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上表现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人物形态,展现保安族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历史风貌,创作出了许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花儿”诗的代表作有丁生智的《火红的太阳当头挂》、马瑞的《白糖里掺蜜是更甜》、马文渊的《山庄锤声》、马世仁的《瑞雪》等等。散文的代表作有农民作家绽秀义的《柳叶青青》,曾获198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甘肃省民族文学创作特别奖,该作者在保安族人民中享有“我们的庄稼汉作家”的美誉。小说的代表作品有马少青的《保安族》、《艾布的房子》、《保安腰刀与鸡蛋皮核桃》、《马六》、文学作品集《积石山的路》,绽秀义的《麻拉巴过节》等。戏剧的代表作有马少青、郭正清合作的、反映保安族历史的花儿舞剧《桑摩尔》,该剧把“剧”和“花儿”有机地融为一体。
进入21世纪,保安族地区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2001年国务院把保安族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以来,国家在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农村广播电视、集镇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并着重解决这些民族的农业发展、行路、上学、吃水、就医、看电视、听广播等突出问题。2005年5月,国家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保安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得到逐步改善。可以预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积石山的面貌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保安族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