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能歌善舞,主要乐器有手风琴及曼陀林、小提琴、钢琴、三角琴、班吉拉等。其中弹拨乐器三角琴(琴身主体呈三角形而得名)和班吉拉很有特色。俄罗斯族歌曲婉转悠扬,其中如《山楂树》、《红莓花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也深受其他民族喜爱。俄罗斯族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等,传统舞蹈踢踏舞、头巾舞极有特色。新疆的俄罗斯族几乎每家都备有手风琴,手风琴既用来独奏、合奏,又用来伴奏,成为人民娱乐的必需品。
俄罗斯民间文学历史悠久,体裁多样,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小品等。民歌有舞蹈歌、短歌(亦称对歌)、爱情歌、仪式歌、浪漫小调等。民间故事包括历史故事、传奇、笑话、短小故事以及婚礼上傧相所讲的故事。民间谚语、谜语、诙谐幽默的讽刺小品,内容也十分丰富。俄罗斯族对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学,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各地仍然保留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俄罗斯族民族工艺品风格独特。如黄铜茶坎(撒马瓦尔),因做工精致、造型别致而素享盛名。雕刻工艺发达,从实用型的床栏、椅背雕刻、建筑物雕刻,到包括金属、玉石、木材等工艺品雕刻,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迁居新疆的俄罗斯族人,创办了制革的手工工厂和作坊,使用化学药品和先进工具,加工各种皮子。他们鞣制的各种羊皮、牛皮、马皮轻巧美观,经久耐磨,所生产的油皮鞋,不怕入泥下水,所制造的哥萨克式马鞍、马车套具,轻巧,坚固,新疆各族人民都乐于使用。俄罗斯妇女都擅长刺绣、编织,技艺娴熟,特别善绣十字花绣,除了衣领、袖口、毛衣等衣饰的纹样,室内的门帘、窗帘、台布、被罩、枕套、床围等物品,都绣织不同色彩的几何纹、花草叶纹,浓淡相宜、雅致大方,不但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精美的工艺品。
俄罗斯族忌讳星期五和13这两个数字,请客不请13人,结婚也要避开每月13日,认为是不祥之日。忌讳送黄颜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忌讳问妇女的年龄。到俄罗斯人家做客或办事,进门必先敲门,否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能将客人引到厨房,认为是最不礼貌的接待。忌讳生人坐床上。
俄罗斯族大多信仰东正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中国俄罗斯族的年长者对东正教信仰较深,壮年和青少年则大多按东正教徒的常规欢度节日,但多不诵读圣经,不进行祈祷。新中国成立前,俄罗斯族孩子出生后,按教规到教堂去做洗礼,在教堂举行婚礼,请神父主持葬礼。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仪式日渐减少和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族中的宗教仪式有所恢复。在新疆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黑龙江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都有俄罗斯族建造的教堂。俄罗斯族因与汉族通婚较多,生活习惯上也深受其影响,如春节时拜年请客,清明节祭祖扫墓,逢已故亲属的生日和忌日进行祭祀,墓前不立十字架而立墓碑等。
俄罗斯族是一个非常注重文明礼仪的民族,体现在日常交往的各个方面。熟人见面时要说“您好”或“你好”;分别时要说“再见”;向陌生人问事时,要先问好,询问过后要表示感谢;看见别人吃饭时,一般说“祝你胃口好”;遇到病人时要问候“祝你健康”;送人出远门时祝福“一路平安”,当大家相互告别后,即将分手的人们必须重新坐下,静默片刻,然后站起来,簇拥着外出的人踏上行程;晚上临睡前要互道“晚安”等;节日前夕见面时要说“预祝节日快乐!”如遇重大节日,有的还有互相写信或互致贺电的习惯。接吻、鞠躬、握手等礼节也很普遍,亲人或好友久别重逢时要拥抱在一起,双方互吻面颊,两边各一下。异性之间一般只握手。遇有长辈或妇女时,不宜先伸手,等对方主动伸手时再与之握手。对初次见面的妇女,只行鞠躬礼,不握手。握手时要先脱去手套,轻轻摇动。遇到有人打喷嚏,周围的人要祝其健康,打喷嚏的人要表示感谢。两人谈话时,别人不宜随意插话。在俄罗斯族家庭中,婴儿满月时主人要设酒宴招待亲友,给孩子命名;婴儿40天之后到3个月内,要到教堂为孩子举行洗礼,并认教父、教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