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自元、明、清各封建王朝设置土司制度以来,被中央王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的“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世代成为西双版纳的最高领主和统治者。在这里,所有的土地、山林、水源等,都属于召片领所有。召片领又分封其宗室、亲信为一个区域内的统治者,称为“召勐”(意为“一片地方之主”),世袭领有境内的土地和人民。在封建领主大土地所有制下,土地的一部分为领主直接占有,成为私庄和赐给家臣的薪俸田,另一部分为农奴的份地。份地为村寨集体占有,领主利用历史上残存下来的农村公社分配土地的形式,通过村寨头人把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农奴领种份地必须承担各种封建负担,这种封建负担是领主剥削农奴的主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前,由召片领、召勐、“波朗”(由召片领或召勐派出,监督辖区内各级官员并强制农民承受封建负担的官),以至村社当权头人等各级领主构成领主集团,约占总人口的7%。农村中除占农民总户数5.7%的由领主集团分化出来的“自由农民”——“召庄”以外,领主把广大农奴划分为“傣勐”和“滚很召”两个等级。傣勐(意为“本地人”或“建寨最早的人”)约占总户数的55%,是最早的居民,其地位较其他等级农奴为高,占有较多土地——“寨公田”。滚很召(意为“官家的人”或“主子家内的人”)约占总户数的39%,这是一个因各种社会原因丧失了土地和人身自由而隶属于领主的农奴集体,社会地位最低,所受剥削也最重。农奴除负担沉重的官租和无偿耕种领主的私庄田和薪俸田外,傣勐等级农奴还要负担修路、架桥、兴修水利等各种无偿公役。滚很召等级农奴则被强迫承担领主的各种家庭劳役,诸如养马、养象、煮饭、抬轿、划船以至削大便棍、哭丧等,名目多至百余种,分寨包干,世代相承。
为了镇压广大农奴的反抗,领主有一套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机构。在召片领之下有“议事庭”,是权力机构和议事机构,负责处理一切日常事务。各勐有“议事庭”。勐以下是“火西”,管理若干村社,其首领称为“叭火西”。“火西”以下是村社,设有“叭”、“鲊”、“先”各级头人。此外还拥有军队、法庭和监狱。
西双版纳以外的德宏、孟连、耿马等边疆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大体一致,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但是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占有的份地渐趋稳定,甚至可以世袭占有,实物地租也普遍出现。在芒市、盈江等地,由于与汉族接触较多,所受影响较大,地主经济发展较快,富农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地主、富农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大土地所有制趋向解体,村社组织已经瓦解,其社会经济形态比西双版纳前进了一步。
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傣族人们持续不断的反抗。傣族人民以无比的憎恨诅咒着封建制度:“你是水,我们不喝;你是路,我们不走;你是太阳,我们不晒谷子;你是佛,我们不拜!”19世纪中叶,德宏轩岗坝的傣、景颇等人民在“布幸额门”的领导下,举行了反抗芒市土司残暴统治的联合起义。斗争坚持了3年,最后被土司和清朝统治者镇压下去,但人民的反抗火焰并未熄灭。不久,在芒市一带又爆发了以著名歌手“混依海罕”为首的各族联合起义。他用歌声揭露封建领主的罪行,激发农民的阶级仇恨,号召大家起来反抗,四周农民听到他的歌声,纷纷参加起义队伍,拒绝交纳官租。起义失败后,土司杀害了“混依海罕”。但傣族人民永远怀念着这个英勇的歌手,把他奉为“歌神”。近百年来,傣族人民与封建土司、头人的斗争屡见不鲜。
风俗习惯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不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招赘上门的习俗。傣族举行婚礼时,都要有隆重的“拴线”仪式,由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并祝福新婚夫妇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