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水文(10)

时间:2012-10-26  归属:地理备课资料

757中位沼泽  也叫“过渡型沼泽”或“中营养型沼泽”。它是沼泽发育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泥炭层的日益增厚,沼泽表层变得平坦,沼泽植物以中养分植物为主,水分运动状况发生了改变。我国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局部地区属这种沼泽。
758高位沼泽  也叫“贫营养型沼泽”,它是沼泽发育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由于泥炭的不断积累,泥炭层较厚,沼泽表面中部呈凸起形,沼泽植物以泥炭藓为主,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大、小兴安岭局部地区有这类沼泽。
759沼泽化  沼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称为沼泽化。沼泽化过程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取决于水热状况和地貌条件。一般在温和、湿润或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出现沼泽化。沼泽的形成与起源,可分为两类:即水体沼泽化(包括湖泊沼泽化和河流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包括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
760浅湖沼泽化  由于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的不断生长与死亡,沉入湖底的植物残体在缺氧条件下变成泥炭,再加上泥沙的淤积,使湖面逐渐缩小,水深变浅,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也不断从湖岸向湖心发展,最后整个湖泊变成了沼泽。这个过程称为浅湖沼泽化。
761深湖沼泽化  是由于水中生长了长根茎的漂浮植物,其根茎交织在一起形成“浮毯”,浮毯可与湖岸相连,由风或水流带入湖中的植物种子便在浮毯上生长起来。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与死亡,植物残体堆积在浮毯层上形成上层泥炭层;当浮毯层发展到一定厚度时,浮毯下部的植物残体在重力作用下,渐渐沉入湖底形成下层泥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下层泥炭层逐渐扩大加厚,湖底逐渐填高,净水层逐渐减小,最后两者相连,湖泊全部转化为沼泽。
762河流沼泽化  常发生在河水浅、流速小的河段,其形成过程同浅湖沼泽化相似。
763森林沼泽化  往往是森林的自然演替、采伐和火烧之后形成的。在寒带和寒温带森林地区,茂密的针叶林阻挡了阳光和风,枯枝落叶成层覆盖了地面,以致既减少了地面蒸发,又拦蓄了部分地面径流,再加上土壤底层常有不易透水的母质和淀积层,这些因素致使土壤过湿,原来植物因空气、养分得不到满足而死亡,而适合这种环境的草类、藓类植物生长、森林退化而逐渐演变成沼泽。森林的采伐和火烧可使土壤表层变致密,减少了蒸腾,使土壤表层过湿,为沼泽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因而在采伐和火烧迹地上也容易引起沼泽化。
764草甸沼泽化  常发生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方。疏丛草逐渐被密丛草所代替,死亡的植物残体在水分不易流通的环境里,因为分解不充分而转化为泥炭,草甸植被逐渐被沼泽植被所代替,草甸就转化为沼泽了。
765冰川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大气降水主要以固体降雪形式下降,地表普遍存在着积雪和冰冻现象。这些积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影响下,沿着地面缓慢运动,就成为冰川。冰川的形成过程大致经过雪的沉积、粒雪化、成冰作用三个阶段。冰川按其形成区的特点和形态可以分为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大陆冰川等类型。若按其形成的气候条件和物理性质又可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目前,全世界冰川的总面积约16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10.7%。冰川冰的储水量为2400多万立方公里,约占地表淡水总储量的68.7%,为淡水的主体,故有“固体水库”之称。
766雪线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附近,降雪量与融雪量基本平衡。雪线以上,降雪量>融雪量,使降雪不断积累;雪线以下,降雪量<融雪量,使降雪不断融化。雪线的高低各地并不相同,它受纬度(气温)、降雪量和地形的坡度、坡向的影响。一般来说,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赤道附近雪线高度约为5700—6000米;中纬地区的阿尔卑斯山,雪线高度为2400—3200米;高纬地区的北冰洋,雪线降至海平面以下。雪线高度还与降雪量成反比,降雪量越多,雪线越低。此外,地形上的陡坡,冰雪不易堆积,雪线较高。向阳坡一侧,日照强,气温高,雪线一般比背阴坡一侧高。
767粒雪化  原始结晶形态的雪,在热力的作用下,表层发生融化,融水沿空隙向下渗透,使雪冻结起来;在厚层积雪的重压下,下层积雪重新结晶,形成一种性质介于雪和冰之间的团粒状雪,称为粒雪。这种在热力和压力作用下,使雪花变成粒雪的过程,称为粒雪化。
768粒雪  见“粒雪化”。
769成冰作用  在不同的热力条件下,粒雪经过再结晶或冻结,变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按其变质性质,可分为冷型成冰作用和暖型成冰作用两大类。
770冷型成冰作用  是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巨厚的粒雪层对下部积雪施加巨大的静压力,从而排出空气,促使粒雪进行重新结晶,形成密度为0.9~0.92克/厘米3的浅兰色的冰川冰,因此属于重结晶成冰过程。这种重结晶冰的特点是晶粒很小,常不足1毫米。
771暖型成冰作用  当气温较高时,冰雪消融较快。冰雪融水沿着雪层之间的孔隙向下渗浸。渗浸融水所携带的热量,将部分粒雪融化。由于雪层内部的温度低,以及夜间或秋冬季节的降温,使下渗水以粒雪为核心进行再结晶或冻结成冰,称为暖型成冰作用。它属渗浸成冰过程,这种结晶的晶粒较大,有类似冰冻的柱状结构,但主体仍是原来的粒雪。渗浸冻结冰中所含气泡少,因此密度一般高于重结晶冰。我国多数冰川属此类型。
772冰川冰  是一种浅蓝色、透明、且有塑性的多晶冰体。它是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过粒雪化和成冰作用以后而形成的。冰川冰的结构具有成层性,这种层次反映了冰雪积累的周期性变化。
773积累区  在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冰雪不断积累形成大片的粒雪盆,称为积累区。
774消融区  在雪线以下,消融量大于降雪量,冰雪逐渐消融的地区,称为消融区,如冰舌。
775大陆冰川  也称“大陆冰盖”或“冰被”,是补给区占优势的冰川。其特点是:面积大、冰层巨厚、分布不受下伏地形的限制。冰川呈盾形,中部高,冰体向四周呈辐射状地挤压流动,至海岸或冰川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断裂后入海,成为巨大的海洋漂浮冰山。现在的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面积共约1465万平方公里,为世界冰川面积的97%,冰层厚度可达数千米。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水文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
  • 上一篇: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质
  • 下一篇: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大气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