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疏勒河 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脉西段的疏勒南山与托来南山之间,由东南流向西北,出青海省后向北流,经昌马、玉门镇、饮马场后折向西流,经桥湾、布隆吉、安西,接纳支流踏实河,经西湖接纳支流党河后,注入敦煌西北的哈拉湖,尾闾的间歇性河道,消没于新疆东部边境的盐沼之中。疏勒河全长550公里,流域面积3.9万平方公里,是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水系之一。
1990弱水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上源指今甘肃省的山丹河,在与甘州河汇合后称为黑河,发源于甘青边境上的祁连山脉中段的托来南山与走廊南山之间,自西北流向东南,于青海省北部的扎麻什以东折向北流进入甘肃境内,经张掖、高台等县至金塔县的天仓后始称弱水,北流进入内蒙古自治区,至湖西新村以北分为两支,西支称为西河又称木林河,北流注入额济纳旗的嘎顺诺尔(居延海)。东支称为东河,也叫纳林河,北流注入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弱水的主要支流有山丹河、洪水河、梨园河及北大河等,均属上游黑河水系。
1991大运河 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京杭运河是利用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人工河流。最早动工的是历史上吴国沟通江淮的邗沟,后来叫里运河,即今江苏省内长江以北的一段。开挖规模最大的一次,首推隋朝。公元605年隋开凿从洛阳到江苏的靖江(淮阴)约为1000公里的“通济渠”。又于公元610年从江苏省的镇江至浙江的杭州开凿了约为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于公元608年还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开凿了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元朝于公元1283年在济州(今山东济宁)一带开凿“济州河”,于1289年挖“会通河”,又于公元1292年引北京西山的泉水,经北京城和通县,汇合温榆河至天津,即今日的北运河,当时称通惠河。公元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因其水量的大部分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运河各段之间高差悬殊,全线各段“三起三落”,其中济宁北部的南旺地势高,号称水脊。引汶河之水在此分流,向北过黄河至临清入南运河(即卫河),流向天津;向南经徐州流向靖江。临清与徐州之间高差最大,且水源不足,水浅难于航行,为此设道38个水闸,分段拦水,保持水量,以利航行。长江南岸的丹徒一带地势高,为大运河的第二分流点,向北流经长江至清江,向南流至杭州。北京地势较高,北运河从北向南流至天津。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曾起了“半天下之财赋,悉由北路而进”的巨大作用。但十九世纪后,南北海运的兴起和津浦铁路的通车,大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许多河段被淤积和废弃。解放后国家制订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部分河段已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增建船闸,可以通航,并建有江都、淮安等众多水利枢纽工程。为进行大范围的调水工程,大运河主要河段将成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通道。
1992北运河 是我国南北大运河的北段,自北京通县至天津入海河处,长186公里,系元朝利用白河下游河道修竣而成。北运河河身狭窄,洪水期宣泄不畅,故下游多以减流分洪、洼淀放淤,如青龙湾减河、筐儿港减河等分别分洪于七里海与金钟河。
1993南运河 是京杭运河的一段。北起天津,经杨柳青、静海、沧县、德州、故城、武城至临清。主要是利用原有卫河加以疏竣而成,因在天津之南,故称为南运河。
1994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秦朝时开凿。沟通湘江与漓江,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约33公里。唐以后称灵渠。它分南北两渠,南渠注入漓江,占全渠水量的十分之三;北渠汇入湘江,占全渠水量的十分之七,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灵渠在历代屡有疏竣改建。修筑斗门(唐代筑十八斗门,清朝改筑为三十二斗门,灵渠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最早的通航措施),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船只能通过高地,有利于通航和灌溉。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灵渠。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解放后沿岸新建许多水渠、水库和小水电站,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2,000多亩,扩大到3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