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城已逝 风城何在
边城玉门因油而兴,因油而衰,最终导至迁城。相 隔七十公里的新旧玉门,展现着一座城市的两种命运。风电是否是新玉门的希冀,那些生活在古城、新城的的居民能否摆脱资源城市的魔咒,都在考验着“下山”六 年的新玉门
42岁的孙桂香趴在面的方向盘上,茫然望着前方。他在这个城市唯一的一条主干道上等待着一单活。“人越来越少,都没人坐车了。”孙桂香掸掸身上的灰 尘自言自语道。3月,一场肆虐河西的沙尘暴刚刚散去。
这里是边城玉门古城,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诞生地。南依祁连山,北有马鬃群山,东屏嘉峪关,西通安西、敦煌,玉门历来是“塞垣之襟带,车马之通衢”。
不管文人墨客给这座古城留下多少遐想,至少现在,这些遐想变成了绝唱。十一年前的一个“迁城”决定,把这座曾经“为油而建”的边城分成了两半——新 玉门、老玉门。
70公里,一个地理上的界限,却如时光穿梭一样,展现着一座城市的两种命运。无论新玉门还是老玉门,决定其宿命的,仍然是其作为资源型城市无法摆脱 的重负。
下 山
62岁的刘生田总跟闺女说,有机会要带他去几十公里开外的昌马,他想看看那里的风电场,看看那些比电线杆还要高出许多个头的“大风车”。
在玉门新城宽敞的市政广场里,刘生田指着遥远的“大风车”方向,带着几分期待。那里,是新玉门着力打造的风车基地。
自1999年作出迁城决定,2004年市政机关全部从老城迁至玉门镇新址。如今,玉门市“下山”,已经六年有余。
走在玉门镇新建的笔直的大马路上,几乎没有多少路人和车辆。崭新的政府大楼、市政广场以及居民楼都在告诉访客,这是座崭新的城市。
4万余人生活在这个7.2平方公里的新市区。除了玉门镇原住居民,他们大部分是从玉门老城搬迁下来的市政机关干部以及家属,一小部分来自老城的企业 职工和退休工人。
36岁的徐生宏在新市区的步行街上开着一间二十多平方米大小的超市。4年前,他选择“下山”。2005年,他以500元/平米的价格,买了一套紧靠 着步行街、80平米的住房。如今,这里的房子已经涨至1000元/平米。
“人越来越多,房子也越建越多。”这是徐生宏对这个城市最直接的感受。
玉门市政府希望在2020年前,城市人口达到8万。如今,来自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干旱地区的移民以及玉门周边乡镇农民,都在逐渐向这个新城汇 集。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迁进人口大多是低保户或者农民。相比玉门搬迁之前5万的石油职工常住人口,老城区管理委员会副书记程吉海曾经感叹说,“迁 走5万人,迁进5万人,迁走的是有消费能力的,迁进的是连生产资料都不完备的移民。”
4年前从临近的花海镇迁入新玉门的刘生田,平日最喜欢在新城里溜达,去看看火车站建设的进展,再看看新广场建设得怎样了。
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政府能够早日取消城乡差别,他能够早日进城,享受跟其他城里人一样的“好政策”。
留 守
每年清明,徐生宏会回到老玉门市祭拜已逝的父母。每次归来,徐宏生总不由感慨,那个地方“一次比一次荒凉”。
玉门新城东南方向70公里处,玉门古城如同一个被抛弃的孩子,静静待在海拔平均超过2500米的祁连山中。
那里曾是中国的石油摇篮。铁人王进喜的雕塑一度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如今,铁人像仍在,然而古城已然没有了城市生活的迹象。居民楼搬迁一空,商铺紧 闭大门,曾经的行政办公大楼门窗被砖块堵上了。200米长的北坪市场,几乎汇集了这个孤城所有的人气。
将火锅店开在北坪商业街隔壁的贾老板,越来越担心自己的生意做不下去。2009年11月,随着最后一批石油工人搬离,“老市区的夜晚和周末,彻底没 有了喧闹声”。
这是清明节假期的第一个晚上,偌大的馆子里,只有一桌客人。贾老板决定再坚持一年,然后就把店搬到酒泉或者邻近的嘉峪关市。
“有钱有权,但凡有点能耐的人,早已经搬走了。”面包出租车司机孙桂香摇着头说。留守的都是像孙桂香这样“搬不动”的人。
孙桂香在当地一家炼化企业工作了21年。2004年,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导致了七千多名像孙桂香这样的石油三产工人失业。
孙桂香一家三口如今住在月租38元的廉租房里。除了孙桂香拉活月收入千余元,他们能拿到的只有280元的低保。
老市区的菜价翻番地涨,每月600多元的开销,让孙桂香一家实在不敢奢望新市区1000元/平米的房子。眼看着老市区越来越萧条,孙桂香一家却实在 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里。“过几年实在不行,回农村吧。”孙桂香握着刚刚放学回来的女儿的手,咬咬牙说。
弃 城
“好好的一座城市被拆了,实在可惜。”清晨,聚集在老市区广场晨练的老人们还时常发些这样的牢骚。
老玉门人,永远忘不了昔日的玉门是何等的繁荣:1957年,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这里诞生,玉门市政府也由当年的玉门镇迁往如今的老市区。不到 30年,玉门市就发展成为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82万人、城市人口10.8万人的一座工业城市。
半个世纪后,伴随着玉门油田的储量下降,玉门油田办公及生活基地一并迁至酒泉,玉门市只作为生产作业区。2003年4月,国务院向甘肃省政府下文, 批准玉门市迁址,迁回曾经的玉门镇。
事实上,至今,很多玉门人仍然没弄清楚,玉门市这“最后一迁”背后的动因何在。
按照政府的官方解释,首要的搬迁原因应该是由于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整体搬迁,城市职能、服务对象发生了重大改变。自1995年开始,玉门先后有2.5 万油田职工,近6万人口东迁西移,市区人口锐减。
然而玉门老市民坚持说,是玉门政府先决定搬迁“下山”,玉门油田才决定整体搬迁生活基地。
如今,争论谁先“抛弃”了玉门老城已然不重要。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看起来,似乎没人从这次搬迁中获益。
数千名的石油管理局职工需要每周往返于100公里开外的生活基地和生产基地之间,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油井依在,繁华已成过往。在老市区老君庙坐落的山沟里,至今仍旧能在断流的河水表面看到漂浮着黑色的“油花”。1939年,正是在这条河里,国内外 地质学家们发现了中国第一口油井。
远在70公里之外的新城,也在跌跌撞撞中寻找着玉门的未来。
希 冀
“阴风蔽日天无色”,清代诗人马尔泰笔下的玉门风沙足以让人震撼。现在,对玉门来说,这些风沙却是宝贵的资源。
据测算,玉门常年风速超过3.5米/秒,辖区内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3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2025万千瓦。
石油产业的迅速衰败,最终导致迁城,这些让玉门格外重视上天赐予的这次机会。
围绕风电开发,玉门市政府几乎动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时间和人力。记者采访期间,玉门市委书记詹顺舟匆匆赶往南方考察风电企业项目,而发改委新 能源办公室的主任赵敏则告诉记者,她已经连续几个周末扑在风电场,没有休息了。
新城20公里开外,1.5兆瓦的风机整齐竖立在原本荒芜的戈壁滩上。2009年一年,玉门风电发展迅速,其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了前12年的总和。按正 常税收计算,玉门每年可实现税收1.8亿元。
上更多的项目,建更多的风场,似乎成为了玉门新城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目前,中节能、大唐、华电、中海油等国内主要风电企业,都在这里开建或者准备 建设风电基地。
在不遗余力发展风电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热情有些“不计成本得过头了”。
目前国内风电企业普遍处于微利状态,玉门风电所依赖的西北电网建设和升级仍然严重滞后。与同样发展风电的新疆、内蒙古相比,甘肃风电资源没有新疆 好,发展也较晚。
风车何时能转起来?在土地出让、税收以及其他方面作出全力配合甚至是牺牲的玉门市政府,也在焦灼地等待着这些风电企业早日产出“金蛋”,这一心情, 丝毫不亚于1998年,在玉门油田储量逐渐衰竭的时候,人们等待钻油工人钻出青西百吨高产油井时的迫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