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第二册第六单元,有关于盐碱地或次生盐碱化的成因及形成过程的分析。它是这样描述的:“干旱时节,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为了片面追求扩大灌溉面积,采取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面积扩大。”“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水盐运动。旱季,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对于这些描述学生难以理解,的确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要真正弄清盐碱地或次生盐碱化的成因及形成过程是很困难的,许多学生这样问:地下水位高易盐碱化,雨季地下水位比旱季高,为什么旱季地表积盐多?雨季地下水位升高了,为什么又说水盐下移?旱季水位应下降,为什么又说水盐上移?学生提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没有弄清旱涝气候变化,水盐运动,地下水位变化,积盐,脱盐之间的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教师可通过下面两个简单的实验解决之。
实验一 实验器材:每生准备两支白粉笔,一瓶墨水,一杯自来水。实验过程:(1)取下瓶盖,内装半盖墨水,把一支粉笔放入水中浸泡;另一支粉笔直立于瓶盖墨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墨水沿粉笔慢慢上移;越靠近墨水面的位置,颜色越深;墨水面逐渐下降。)(2)从水中取出充分浸泡后的粉笔,再直立于瓶盖墨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墨水不沿粉笔上移或上移不明显。)(3)教师结合学生观察的实验现象边提问边画板图边讲解:瓶盖中的墨水相当于地下水,墨水面相当于地下水位,粉笔相当于土壤,墨水沿粉笔慢慢上移相当于含盐地下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墨水沿浸泡后的粉笔不上移或上移不明显,可联想到干燥的土壤,水盐易上移,湿润的土壤,水盐不易上移,所以干旱时节,蒸发强烈,土壤干燥,盐地下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地表,由于蒸发排水不排盐,盐分便在地表积累;越靠近墨水面的位置积墨水越多,可联想到地下水位离地面越近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的盐水越多,水分蒸发后积盐越多,所以地下水位较高且排水条件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盐碱化;另一方面墨水面逐渐下降,可联想到由于水盐上移可能导致地下水位逐渐下降。(4)归纳盐碱化条件: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下水位较高;排水条件差。
实验二 实验器材:底部有小孔的方便杯(内装半杯疏松干土,上覆盖少许食盐),一杯自来水。实验过程:(1)把水慢慢均匀倒入装土的方便杯中,观察发生的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土表面的食盐溶化消失,含盐的水下渗并从杯底小孔流出。)(2)小结:向装土的方便杯中倒水相当于雨季降雨地表积水,这时地表的盐溶于水中并随水下渗,使土壤脱盐;水盐下移可能导致地下水位逐渐上升。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索,教师稍加引导点拨,学生对有关次生盐碱化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实际上地理中尤其是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现象原理,文科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也难以讲明白,这时如果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就可以轻易地化解难点,这样学生学地轻松,教师教地也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