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是有差异的,教师之间也存在差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习的地理知识,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顺序、内容进行重组,使之更有利于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运用,以求最好的教学效果。重组教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具体教学实际重新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中的阅读部分,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原则上仅供学生自学,但是有些是非常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掌握,才能够进一步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地理必修1中的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应先讲述阅读部分的地转偏向力,然后再讲述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地理必修2中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先学习经济因素对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影响后,再过渡到城市的地域结构的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
2.2地理教学材料可以替换
由于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涉及的空间是非常广的,再加上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学生不可能对许多地理事物有较多的直接感知。生活于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既然我们教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身边的例子入手,去探讨和发现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例如在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这一节课的时候,课本是通过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得出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学生不是生活在鞍钢和宝钢的所在地,可能在这一知识点上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学生生活地区的一些工业的例子来进行学习,在这一节课中,我从佛山南海大沥的铝型材工业入手,铝型材工业一般是建在接近原料地的地方,但是佛山南海大沥的铝资源又不丰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铝型材工业?通过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又地处珠三角这一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教学材料的替换,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出发,既可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对此问题理解得更深刻,在乡土情感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所以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尊重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前提下,理解教材所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理念,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去设计教学。但是关键的一点必须是体现教材所要解释的“标准”要求。
3. 正确把握知识与方法的关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关键目标,这也体现了俗话所说的: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地理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在知识量和方法之间,教师应该更注重方法,但不等于不要知识,知识是基础和手段,也是三维目标之一,是基础目标。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量,不可能学会方法,应将方法学习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处理地理教材过程中,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基础,更好地授予他们学习地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