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7(个)24÷4=6(个)
	(2)让学生对照算式解释自己的算法。揭示求平均数的第二种方法:“求和平分”。
	(3)结合统计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和平分”的算理。
	(4)解决问题: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
	三、变式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3个笔筒,分别有6、7、5支笔。
	口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
	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这个平均数的?(可以“移多补少”,也可以“求和平分”。)
	(2)变一变:出示5个笔筒,分别有9、1、3、5、2支笔。
	继续口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
	追问:现在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小丽有3根丝带,分别长14、24、16厘米。
	估一估: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根据估计结果依次判断: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有可能是24厘米吗?有可能是14厘米吗?(使学生明确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动笔算一算。(学生计算,汇报计算结果。)
	从图上看一看,平均长度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是不是合理?(让学生初步体会“离均差”之和为0。)
	(2)变一变:如果如果第1根丝带的长度增加3厘米,平均长度还会是18厘米吗?会怎样变化?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计算验证。
	再变一变:如果第2根丝带的长度减少6厘米,平均长度又会怎样变化?现在你又是怎样想的?
	把三幅图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即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3)归纳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的平均数:根据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提出一组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一个小组6为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身高(cm) 142 140 137 152 146 135
	(1)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高?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矮?
	2.一个小组6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千克,小丽是这个小组的一员,她的体重只有28千克,可能吗?
	3.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男生都比女生高,这样理解对吗?
	4.全班体重最重的同学是46千克,体重最轻的同学是28千克,请你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说一说你估计的理由。
	五、全课总结(略)
	六、拓展延伸(机动)
	组织学生讨论练习九第1题。
加载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