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质课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
	徐州市星源小学高乃国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
	3.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量杯,正方体容器,水,饮料瓶,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容量的意义。
	1.出示教师和学生喝水的杯子(大小差异明显):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指出:老师的杯子能盛的水多,说明老师杯子的容量大。
	板书:认识容量。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容量。
	2.课件出示两个外形一样但壁厚不同的杯子(如下图)
	问: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容器内部空间的大小。
	3.出示甲、乙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壶(如下图)
	问:观察这两个水壶,哪个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结果有:
	⑴甲壶容量大⑵乙壶容量大⑶两个壶容量一样大
	提问:怎样才能验证猜测的结果呢?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测?
	引导学生想出用两个水壶互相倒水的方法来验证猜测。
	动画演示甲壶向乙壶倒水,提问:估计一下,倒水的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估计的结果:
	⑴甲壶倒完了,乙壶没装满
	⑵甲壶没倒完,乙壶已满了
	⑶甲壶倒完了,乙壶正好装满。
	追问:每种情况说明它们的容量哪个大?
	动画演示最后的结果。
	4.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3个容器,哪个的容量最小,哪个的容量最大?
	先演示倒水的动画,再让学生用写有A、B、C的小纸片代表三个杯子的容量,在桌子上按容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通过交流明确:B>A>C。
	5.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比较下面3个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倒水的图片,让学生用小纸片按容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通过讨论、交流明确:A杯容量最大,B杯和C杯一样大,用数学表达为:A>B=C
	二、感受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谈话:你每天喝几杯水?是不是谁喝的杯数多谁喝的水就多呢?
	明确:标准不统一,不容易比较。
	指出: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板书:容量单位
	提问:你以前学过什么单位?
	生:米、厘米……(长度单位)
	克、千克……(重量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容量单位。
	三、认识容量单位“升”。
	1.从带来的饮料瓶包装上找到容量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升、L。
	2.生活中还可以在这里见到容量单位,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
	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介绍L的来历(升的英文Liter的第一个字母)。
	3.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升”的历史。课件演示,配音朗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
	有大的变化。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四、感知1升有多少。
	1.通过量杯认识1升。
	课件出示量杯,介绍量杯。出示量杯实物(事先装好1升水),每组观察一下,初步形成1升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