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质课数学教学设计--24时记时法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张艳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发现并归纳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转换方法,能正确的进行相关的
	转换。
	2.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经历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3.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知、理解24时记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异同,并学会正确地转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发冲突
	1.出示三幅画面:上午9时在恐龙园,中午12时在吃饭,晚上9时在宾馆房间。引导学生说出画面上的时间,要求说得清楚、明白(引出普通记时法)。
	2.引发思维冲突:时针都是指着9,为什么一个是上午的9时,另一个却是晚上9时呢?
	3.质疑:有没有一种记时方法,不用加“上午”、“中午”、“晚上”这样的时间词也能将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表示的清楚、明白呢?
	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1.出示节目预报,你会读这些时间吗?(指名读)
	问:如果继续下去,还会出现哪些时间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使学生初步感知一天有24小时。
	同桌讨论:这些时间的前面需要加上时间词吗?如果不加你能说清哪些节目是在上午播出的,哪些节目是在下午播出的吗?
	根据学生对节目表中信息的理解,形成如下的板书:
	上午8:40上午9:00中午12:00下午2:00晚上9:00
	8:409:0012:0014:0021:00
	2.确立学习目标:对于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总结学习目标
	三、交流互动,探索联系
	1.出示钟面(指向12时)
	引导:夜里的12时是一天的开始,在24记时法中把这个时刻叫做0时,新的一天就是从0时开始的(出示彩条)。想一想,这时我们在干什么?
	(多媒体演示钟面)
	钟面上的时间指向9时,问:这是什么时刻,想一想,这时我们通常会干什么?
	出示9时在恐龙园门口的图,强调:上午9:00用24时记时法仍然记作9:00。
	钟面上的时间指向12时,提问:这是什么时刻,想一想,这时我们通常会干什么?出示午餐图,强调:中午12:00,用24时记时法仍然记作12:00.
	根据钟面上的演示,提问:时针在钟面上转了几圈?一天结束了吗?
	2.演示钟面上的时针从0时走到12时,问: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天结束了吗?
	3.从12时开始继续演示下去,问:13时是怎么得到的?15时呢?21时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晚上9时在宾馆的钟面,强调:晚上9:00用24时记时法表示记作21:00
	4.演示时针再次指向12时,问:这是什么时刻?一天结束了吗?新的一天呢?使学生明白今天的24时又是明天的0时。
	5.将时间条围成时间环,让学生观察0时和24时的位置,了解0时和24时之间的练习,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四、找到联系,掌握转换
	1.除了在节目预报中见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还在哪见些地方见过?(通过学生的交流,使学生明白两种记时法存在的理由)
	2.引导: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联系。你找到把这两种记时法进行转换的窍门了吗?(小组讨论)
	3.在汇报中及时评价,形成互换的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