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

时间:2010-01-29  归属:教育心理学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习惯等心理成分,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伴随着道德意志,通过一定的练习形成的。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过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的行动总是受人的认识支配的。所以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德认识也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才能认识道德的本质,从而获得道德的知识。道德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社会行动的是非、善恶准则的认识。各人的认识水平不同,有快有慢,有深有浅;再加上所受到的思想观点的影响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道德认识,从而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基础。通常一个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都受道德认识的调节和支配。因此,一个人的道德认识越明确,道德情感就越鲜明,道德意志就越坚强,道德行动也会更高尚。反过来,道德认识也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习惯的影响。人们通过道德的认识活动,就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并学会运用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所以,道德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观念、道德概念和道德信念形成的过程,是运用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

  (一)道德观念的产生

  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观念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感知活动来实现的。人们多次感知某些道德现象,便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表象,这是道德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

  学生从幼年起,就不断地接触和感知到各种道德行动的现象,并从成人那里获知对这些道德行动的好坏评价。可以说,学生对是非、好坏的认识,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依靠成人对他们的各种行动的褒贬而逐步学会,逐步提高的。正是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表象,而后学生根据头脑中已形成的道德表象,逐渐独立地认识人们行动的是非、好坏。当学生的道德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时,他们对道德行动的评价、判断,多是从行动的表面现象或某些外部特点,或者以行动的直接后果来判断它的好坏,而未能深入认识道德行动的本质。有的研究认为,大约九岁以前的儿童的道德认识,多数还处在道德表象的感性认识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表象也就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道德概念。

  (二)道德概念的掌握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概念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根据道德概念去认识人的行动,揭示行动的本质特点,并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行动的是非、善恶。学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不像幼儿那样只是直观地去认识道德现象,而能够概括地认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只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社会的公德、做人的标准,认识到行动准则及其意义;懂得什么是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勇敢与冒险、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界限;以及必要的礼貌和虚伪客套的界限,尊敬师长和驯顺奴性的界限,天真活泼和放任撒野的界限等,才会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和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还要使学生认识道德的善果和不道德的恶果;认识个人与集体的正常关系,从而知道应该怎样按照社会道德的准则去行动。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概念的教育。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形成学生过程道德认识成分品德行动情感心理
  • 上一篇: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
  • 下一篇: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