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同胞遍布在青藏高原上,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原上,适应并习惯于高原的独特环境。他们能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上,终年居住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里,不畏烈日寒风,携带“糌粑”长期游牧。藏族主要食粮是青稞,日常吃的糌粑就是用青稞拌上杂粮晒干、炒熟、磨粉做成的。吃饭时,一面吃糌粑,一面喝浓茶。牛羊肉是比较普遍的食品,或熏烤、或烹煮、有的则割成细条风干后切成小块生食。藏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好喝茶、饮酒。酒是青稞酒、酒味淡薄;茶是酥油茶,酥油是由牛羊乳提炼出来的。将酥油和茶水经过搅拌制成酥油茶。它既能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又能帮助消化,是藏族同胞酷爱的饮料。
藏族有人口386万,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农区藏族约占三分之一,牧区占三分之二。藏族同胞尚礼节,对人恭而有礼,对客招待殷勤,往来馈赠优厚。藏族最注重献“哈达”的礼节。哈达就是汉族古代的献帛。如今这种习惯汉族已不复存在,而藏族仍然遵行。除了献哈达外,离别时还要把一个哈达留在座位后面,表示人虽离去,他的心还留在这里。这种意味深长的礼节,说明藏族同胞待人敦厚、真诚。
藏族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文是七世纪初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一直到现在还沿用于广大藏族地区。在浩繁的藏文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历史、地理、天文、哲学、医学的著作,还有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藏族人民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成就是相当高的。仅以建筑而论就别具风格,看起来层楼重叠、整齐壮观。歌舞和戏剧在民间广泛流行,无论老幼都能歌善舞。即使在偏僻的牧区,也能经常听到清脆而高亢的歌声。藏族的舞蹈往往既歌且舞,有些舞姿活泼轻盈,有些则刚劲豪迈,节奏感很强。
藏族同胞富有爱国御侮的牺牲精神。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青藏高原。百余年来,藏族同胞多次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始终不屈不挠。在拉萨至帕里的路上,保留了许多英勇抗敌的光荣遗迹。
黄教在藏族中有广泛的信仰基础,它给藏族社会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如根据黄教戒律规定,僧人禁止参加生产劳动,也不允许娶妻成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建国前,藏族地区普遍保持着封建农奴制度,尤其是西藏地区最完整,也最具代表性。民主改革前,官家、寺院中的上层统治者和贵族约占总人口的5%,他们却占据着西藏的全部土地和绝大部分财产,占有全部农奴和奴隶。占总人口90%以上的农奴,没有一寸土地,祖祖辈辈隶属于各自的领主,固定在一定的领地上被迫为农奴主劳动。奴隶,藏语称囊生,占总人口的5%左右。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任何人身权利,是被封建农奴制度压在最底层的一个阶级。由于农奴主阶级的残酷迫害,解放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农奴和奴隶被屠杀、监禁、流放和被迫逃至他乡,人口大量减少,到处呈现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的凄惨景象。
解放后,藏族地区先后建立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青海省玉树、海南、海北、黄南、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四川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等9个自治州,一个民族联合自治州,两个自治县。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顺利地在藏族居住地区实现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根据藏族人民的要求,甘、青、川、滇四省藏族地区,从1955年开始先后实行了民主改革。西藏的民主改革是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明确规定的,也是广大农奴的迫切愿望。鉴于西藏的特殊历史情况,直至1959年才进行民主改革。自此,整个藏族地区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