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
	能力,同时思维能力又赋予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知
	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掌握更为牢固,应用更为灵活。在地理教学中要在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必须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其培养途径及方式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提出思考问题
	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存在的空间极为广阔,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自然与社会
	内容极为广博,而其与生产生活及各学科的联系又极为广泛。因此知识间的
	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以及原理与事实、概念与应用、
	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
	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根据思维发展过程,结合具体知识内容,
	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以及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设计出
	新颖灵活的思考问题。问题应以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学生已见
	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钻研的地方,这样才能有兴趣认真思考。例如:
	(1)经线与地轴都连接两极,它们有什么区别?
	(2)比较时区界线与日界线的区别?
	(3)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
	(4)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
	以上几个问题都是较为抽象需要运用空间思维方能解答的,它们都要先
	理解有关概念,对于被比较或分析的事物有深入了解,认识其本质特征或与
	周围事物的联系。如例1 的设计意图是在了解经线、纬线、地轴、两极、赤
	道等概念的基础上,不是停留在概念本身或其意义的记忆,而是从新的角度
	构思,开拓思考问题的新领域,把经线与地轴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球面与地
	球内部的想象加深。例2 则在于对时区界线与日界线的特点更为深入理解,
	从而不致混淆,并在计算上不出错误。所以培养学生会想问题,首先是教师
	要善于提出问题。
	二、认真剖析,教会思维方法
	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应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有
	序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对地理知识组成系统、各部分知识的结构和有关的知
	识规律等有意识地进行讲解。在剖析思考问题时,告诉学生从何处着手,如
	比较地理事物要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列出比较项目;分析地理成因
	要从有关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则要从各局部要素特征入手等。所以前
	面提到的例1 为例,经线与地轴虽都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但其概念、形状、
	条数、长度均有区别,据此可让学生思考:
	
	
		经 线地 轴
	
		概念连接两极,通过赤道连接两极,通过地心
	
		形状弧线(半圆) 直线
	
		条数无数条一条
	
		长度约20000 千米约12700 多千米(两个极半径)
	
		又如例2,对于时区界线与日界线的划分学生已经了解,可先提示思考,
	
		如时区界线是15°的倍数加减7.5°,即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加减7.5°,日
	
		界线则在180°经线上,它们在条数、作用、两侧差别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区
	
		别:
	
		时区界线日界线
	
		条数24 条1 条
	
		作用区别钟点区别日期
	
		两侧差别两侧相差1 小时钟点相同,日期相差1 天
	
		计算方法身东加1 小时,向西减1 小时向东退1 天,向西增1 天
	
		又如例3,是从多方面来解答属于发散思维性质的题,要教会学生先从
	
		纬线的概念想起——地球上与经线垂直与赤道平行的圆线,表示东西方向,
	
		长度不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成点)。然后让学生思考同一纬线
	
		上相同的地理现象一定有共同的规律,由于启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与此
	
		有关的自然现象与纬线表示的方向一致;又由于有些自然现象自赤道向两极
	
		逐渐变化,与纬度长短及自低纬向高纬变化规律一致,因而同一纬线上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