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理课程标准
一、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
我国最早的课程标准是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以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苏联改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文件,一直至今。1991年,上海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拟订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课程标准》。以后国家教育部也将正式颁布新的《课程标准》。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是从苏联教育学中引进的。教学计划决定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地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中学地理教学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范围、深度,以及地理课程的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对中小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编选、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师职责和教学管理等作出规定的一个指令性文件。它共分为两部分:一是总纲,相当于教学计划;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相当于教学大纲。分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就有地理课程标准。
为什么我国将以“课程标准”替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学校的主要教育指令文件呢?这是因为:首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①,其中教学计划易同学校或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相混淆,教学大纲易同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其次,课程标准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如上海1991年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除了包括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以外,还包括教材选编、训练形式和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配套措施等项目②。第三,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不仅全面系统地列出了知识内容以及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具体规定,还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规定了不同层次的要求。第四,课程标准将总纲和各学科分科的课程标准合为一个文件,便于各学科的教师对总体的课程结构、安排有所了解,有利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渗透,有利于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可以说地理课程标准比起地理教学大纲来,方向更明确,内容更综合、更丰富,指导性和规范性也更强。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是规定中学地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令性文件,它由政府部门制订,地理教材的编写以及中学的一切地理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地理课程标准作为依据。课程标准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纲”,第二部分是“学科课程标准”。现以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草案)》①为例,阐述一下课程标准这一文件的基本结构。
(一)总纲
阐明本课程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制定的,适用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阶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教育的总体方面作出了规定:
1.培养目标 提出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并从政治方向、理想责任、遵纪守法、知识能力、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个性特长、劳动观点、职业观念等方面,规定了为实现总目标而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课程设置 阐明了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体现基础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各门学科;教学内容力求深广度、难易度适当,加强应用性、实践性和人文性。课程设置按“二、一分段,高三分科”的格局,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形式来规定教学科目。并对全年教学活动的总时间和各门学科每周的课时分配作出了安排,还对学生每天的课外作业总量作了规定。
3.教材编选 制定了教材编选的精选原则、结构化原则以及相关性原则,并提出了教材的组织编写应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关系,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关系。
4.教学过程 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原则、自觉性积极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实践性原则,并规定了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 明确了建立一套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的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教学评价应与各科教学目标相呼应,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要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做到准确有效、适度区分、简便易行,注意及时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强调合理控制学生负担,严格掌握考查、考试科目与频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合理、科学的学业成绩表达方式,并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视发展个性的精神。
6.教学环境 在形成优良校风、美化校容校貌、完善教学场地设施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并且强调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
7.教师职责 强调教师必须认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意义和目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并在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具有崇高师德,要学习和钻研本学科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以及应使用普通话教学和交谈、掌握规范的板书板图能力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8.教学管理 要求学校在教研活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必须制定出可操作、可检查的制度和措施。强调在编制本校周课表时,要保证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落实。鼓励学校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
(二)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阐明了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功能,指出地理学科是普通高级中学一门必修和分科限定性选修的基础课程。阐明了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并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阶段的学校地理教育作出了规定:
1.教学目标 提出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要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有关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去阐述、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习惯和方法。
2.课时安排 对高二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和高三年级开设的限定性选修课的周学时以及全年总学时作出了安排。
3.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将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地理技能的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学会两个层次,并对这些不同的层次要求作出了界定。对思想教育的教学要求,不分层次,用文字加以表述。
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课程标准和以往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有所不同。以往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目录的形式呈现,而课程标准表征教学内容的方式是采用表格的形式。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属于“理解”还是属于“知道”,是属于“学会”还是属于“初步学会”,在表格中用“√”号表示,非常简洁、明了。
4.教材编选 规定了教材编选的重点内容,如: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关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教育,等等。确定了教材编选应以人地关系为线索,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中国地理与外国地理相结合,区域地理与部门地理相结合。并提出教材应掌握适宜的难易度,注意教材的可学性、可教性,并应注意在课时的分配上留有10%的余地,以便教师补充乡土性和有针对性的其他教学内容。
5.训练形式和要求 提出了阅读和自学训练,运用地图的训练,运用图表的训练,地理调查的训练,搜集、整理、运用地理资料的训练等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强调训练要有通盘计划和明确的目标,并对课堂练习的训练量,在时间上作出了规定。
6.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提出班级集体教学是目前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提倡运用地理观测、参观、调查、地理旅游等多种教学形式,并规定学校(年级、班级)统一安排组织的地理调查活动,一学年中不得少于一次。强调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及学校设备条件、教师经验特长,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强调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突出地位。
7.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 规定了选学和阅读内容不作考核要求,规定了评价领域包括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意领域,提出要避免重知识、轻技能和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指出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学评价应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对学业成绩的核定方式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8.配套措施 从地理教学指导书、地理教师丛书、教学挂图及教学图片、学生用的地理图册和练习册、学生课外读物、地理教具(包括投影片、电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地理习题集、教师培训、参观实习基地、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各个方面,提出了配套的措施。
三、地理教学大纲的发展变化
(一)地理教学大纲发展变化的原因
如前所述,新中国建立以来,地理课程标准一直被称为地理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教委)共颁发了五部地理教学大纲,即1956年的大纲、1963年的大纲、1978年的大纲、1986年的大纲(1990年有修订本)和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1994年开始编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教学大纲)。
促使地理教学大纲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政治地理内容和资源环境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过程的空间演变等;二是地理科学的新成就不断涌现。为使中学地理教学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地理教学大纲就必须适时修订,有所发展变化。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地理教学大纲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的的变化1956年、1963年、1978年的教学大纲,在地理教学目的中主要要求“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而对地理能力的培养则没有提出。1986年大纲和以后的大纲,越来越重视对地理能力培养的要求。现行大纲中,不仅提出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高中地理新大纲(征求意见稿)还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在与其他人,以及人工和自然环境的相互接触和作用时,能够运用地理概念、技能和价值观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1978年以前的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方面的教育。1986年以来的大纲,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1992的大纲中,则精简了“国际主义教育”要求。因为在当今不断变动中的世界新格局的形势下,对国际主义的内涵尚有不同的理解,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还有待研究。有人认为,可以用“树立全球观念”来代替“国际主义教育”。
2.基本指导思想和编选教材基本原则的变化1978年以前的大纲,在学科体系上主要强调“以自然地理为基础”。而现行大纲则强调“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同时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指出:“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重视形成学生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新标准在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加强人文地理、更新学科内容、增强实用性及具有可操作性上也有较大的突破。
3.教学内容和学制的变化1956年的大纲规定初、高中有五个年级开设地理课,教学内容有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1963年的大纲,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大大压缩了教学内容,并且只在初一和高一开设地理课,其中初一年级设《中国地理》,高一年级设《世界地理》。1978年的大纲规定,初一年级开《中国地理》,初二年级开《世界地理》;1981年又在高二增设了《高中地理》。1990年的调整大纲,将高二的《高中地理》改在高一开设,并在高三增设了区域地理选修课。目前在部分省、直辖市试点的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讨论稿),规定高一年级开设地理(必修),学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学习人文地理。
四、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一)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
现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1986年制订、1990年修订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简称现行大纲),包括初中、高中两大部分。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后,现行大纲初中部分已失去指导意义,以下主要分析现行大纲中的高中地理部分,其主要特点有:
1.教学目的和任务反映了四化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地理学内容 现行大纲是在总结1978年“文革”以后,即恢复中学地理教学以来地理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1978年的大纲由于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将传统的区域地理知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并特别提出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点”。这在百废待兴、地理知识贫乏的当时,作为一种过渡还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就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反映当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现行大纲明确提出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和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高中地理要以人地关系为基本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而且还应使学生懂得人类该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保护环境等问题,并着重提出加强培养地理能力、发展地理智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2.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现实环境问题为中心,形成系统地理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及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以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问题为中心,构成若干专题,讲述人类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面貌和基本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各专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结构比较严谨,构成了高中地理系统的教学体系。
3.基本训练要求明确,使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现行大纲在阐明了教学目的和任务,规定与编排了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后,明确提出了对学生技能、智能进行培养的基本训练要求。结合十一章教学内容,共安排34项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训练要求不仅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其地理技能、地理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与发展,而且还融思想教育于一体,为教学大纲各项要求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使教与学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主要特点
1.教学目的进一步明确充实 在教学目的上新大纲较以前的大纲更加充实和完善。例如地理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掌握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外,还增加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在思想教育方面则增加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等要求。
2.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新大纲把“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广度和深度要适当”、“有利于启迪智能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其目的是转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既反映当前世界所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发展问题,符合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又体现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精神;在广度和深度上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的生理、心理特征选编教学内容。后者如精简区域的学习层次,减轻学生识记地区、国家特征和地名的负担,重在提高学生对地理规律和人地关系的认识;合理分散教学难点,使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基础知识注意联系实际,逐步扩大加深,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为了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新大纲在规定了必学内容以外,还列出了选学内容。
3.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新大纲采取由整体到部分、由系统到区域、由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即先学习地球和地图知识,再学习世界地理知识、中国地理知识,最后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先具有一定的地理通论和世界地理知识,在学习中国地理的某些内容时,就便于理解和提高认识水平,也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例如,在讲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时,就可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说明;了解中国地理国情中的对外开放政策,也需要先有世界地理知识,以便于进行联系和比较。
4.加强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新大纲注意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国情教育纲要》的各项要求,对思想教育内容的要求在原来大纲的基础上有所充实、提高和适当调整,强调寓德育于智育和能力培养之中。例如,在教学目的中除保留一贯要求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外,增加了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等。在精简了对国际主义教育要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
5.对教学要求的目标,分层次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考查和评估教学质量 新大纲对每一课题的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都分层次用表格形式一一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对地理知识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对能力培养的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对思想教育,则用“懂得”“受到”“认识”“树立”“形成”等表达其要求。这样便于教师操作,进行教学反馈,考查和评估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