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地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评价理念
学习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在 “地理课程标准”中,我们对地理学习评价的内容进行了完整表述,而且在实施建议中,开辟专节对地理学习评价提出了具体建议,表明了对地理学习评价改革的高度重视,同时深入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基本内涵。
【案例9-2】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对学习评价进行了如下描述:
对于地理学习评价,我们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 “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对学习评价进行了如下描述: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活动】
表9-3 马来西亚、英国、印度学习评价的比较
国 家 | 马来西亚 | 英 国 | 印 度 |
评价理念 | 全面与综合地启发个人的潜质,塑造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与生理方面都平衡健全和谐的人 | 应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应提供促进教与学的积极反馈信息;评价的过程应保证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评价 | 改变考试只为升大学服务,未能引导大多数学生学习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技术,过分强调记忆,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
改革内容 | ①除了认知领域的评价外,也注重情感与技能领域的评价;②以发展性为基础,实行诊断性评价;③除了笔试与口试外,学生时时受到教师的观察,作业也成为评价的对象;④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及其家长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依据;⑤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注重效标参照与自我参照的评价形式 | ①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被动地评价对象;②对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部分学科的评价;③提供学生在课程学习及课外活动中所取得的全部成绩;④提供一套较科学的教育评价基本程序,支持中学课程的发展,而不是抑制、束缚教学方法的改进 | ①笔试。首先强调了命题改革,增加考查能力的题目,而且注意了题目的分布和类型,防止死记硬背的倾向;其次,克服主观性的干扰。②口试。强调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表达能力。③实践性考试。加强实践能力的测验是这场改革的突出特点。重点考查学生的工作品质:操作过程的表现和处理结果的能力。④校内评定。其目的在于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现状,同时给师生以反馈 |
结合案例9-2和表9-3,完成下列活动:
1.请你谈谈马来西亚、英国、印度等国学习评价的特点。
2.请你谈谈马来西亚、英国、印度等国有关学习评价的尝试和探索,对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有何启示意义?
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提倡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多元评价目标、评价主体;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地理学习评价较以往评价相比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9.2.1.1 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把学生划等分类,甄别和选拔学生作为根本甚至唯一的目的。“地理课程标准”针对以往地理学习评价的弊端,把评价目标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调节教师的教学。这一目标理念的转变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树立地理学习评价的全面目的观,要在注重学习评价的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
9.2.1.2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
以往的学习评价主要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掘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强调地理学习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更关注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第二,倡导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它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进行评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
9.2.1.3 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
以往的学习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单一,例如学习成绩的评定仅用测验分数来衡量,思想行为的评定仅用定性描述等。新的 “地理课程标准”则强调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不同的目标领域 (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考试仅仅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强调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力求改变目前将笔试作为唯一的一种考试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决定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我们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具体的考试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尽可能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9.2.1.4 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
“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考试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而起作用。而以往的学习评价,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 “法官”,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新的评价观倡导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及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加强自评、互评,使互评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的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评价,鼓励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也鼓励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9.2.1.5 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评价涉及复杂的心理作用,必须认真考虑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映。以往的学习评价过分倚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甚至产生紧张、疑心、冷漠等病态心理。因此,地理教师要去掉 “有色眼镜”,还给学生 “真实的自我”。针对以往学习评价中的问题,“地理课程标准”倡导评价中的激励功能。
第一,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倡导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 “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强调把评价活动和过程作为被评价者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第三,要使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知道怎样扬长避短,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地理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
【案例9-3】 让所谓的 “差生”抬起头来
地理教师在教 “地球”一节时,一名学生问道:“教师说 ‘太阳离我们三万万里远’,这里的 ‘万万’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有的还在嘀咕:“万万就是一亿呗,这还不知道,真笨!”那名提问的学生十分尴尬地坐了下来,低下了头。
教师意识到这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于是停下讲课,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万万是一亿,那我为什么不说 ‘三亿里远’而说 ‘三万万里远’呢?”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一名学生回答:“教材用 ‘万万’这个词是有目的的,一是琅琅上口,二是表达的感情色彩强烈,给人格外远的感觉。”教师表扬了这名同学,同时抓住时机,接着问大家: “这个有意义的问题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学生们用羡慕的眼光看那名提出问题的学生,而那名学生也高兴地抬起了头。
9.2.1.6 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传统的学习评价中,把划一标准和相对立标准作为评价学生在相应教育系统内所处位置的标尺,容易泯灭学生的个性差异,甚至可能造成两极分化。学习评价应实现两个转变:评价标准应从注重简单化过渡到体现个性差异;注重相对标准转移到注重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相互结合。应当淡化相对标准,严禁对学生按分排队、公布分数或依据升学率奖励教师,严格控制考试质量和次数,淡化考试功能。决定标准是一种达标标准,是达到度的评价,是非横向对比、非选拔性的评价。决定标准与对学生个体发展进度进行考查的相对标准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中 “保障基础要求统一,鼓励追求卓越”,既能保证面向大多数人,又不扼杀少数天才儿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