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
刚入学时,儿子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和热情,但是一周过后,情况急转直下,他开始不愿意去上学,每天早上临出发前都是满含眼泪,央求我们早点去接,不想去学校,问起原因,小家伙只是一味强调不愿意,甚至于说自己想转回幼儿园学习。多次询问,儿子才道出原委:1.太孤独,全班只有4个孩子在学校吃中饭,其他同学都回家了;2.中午没有安排午睡,在教室里没事干;3.小朋友们不熟悉,玩不到一起;4.下午接得太晚,还要去托管班……总之就是种种不开心,我们怎么劝说也不见效。但是这学非上不可,我只能连哄带骗地将儿子“押送”到学校,小家伙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一时之间,也没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面对这种状况,作为妈妈的我真是心急如焚,我明白这就是典型的幼小衔接的心理综合症,但临到自己头上,却将我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儿子叮叮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个性十足,适应能力非常强,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哭过。虽然年龄在班上是最小的,但是自理能力包括心智成熟度都是在班里靠前的,从来没有让我们操心过。我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幼小衔接对于儿子绝对是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没想到刚迈进小学的大门就遭遇了“上学危机”。
跟其他家长聊起这个事儿,大家都有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不禁感叹,现在的教育真是不易,孩子越来越有个性,但凡对某事有了想法,就很难扭转过来。家长如果不与孩子积极沟通,寻找解决之道,一味压制,就会产生反作用力,长此以往,我们和子女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两代人之间势必产生“代沟”。
很多家长都以有“代沟”为借口就逃避沟通与交流,要不“大棒政策”,要不放任自流,这在处理与子女关系上是很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和家长是否善于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很想知道,孩子那小脑袋里天天究竟在考虑啥。因此,在年龄差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通过自身努力缩短两代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做好沟通工作。
二、良好的沟通需要遵循的原则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和谐而有效。
1.平等性原则。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首要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你必须得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
2.信任性原则。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3.持续性原则。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持续性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是一项长久而反复的工作,切不可搞突击性和临时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任何微小的变化时,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