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案学案的评价。
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当然是它的实践效果。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 紧扣大纲,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三、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实施
(一)自主学习——完成自学要求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
(二)对话交流——多维互动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讲释疑——适时点拨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当堂训练——展示反馈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落实答题的规范性。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矮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五)小结评价——反思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以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这高;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四、教案学案一体化常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案学案的编制,而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体现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的作用、发挥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本身的价值则是模式研究的核心。我们认为,这种借助于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一)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二)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三)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数学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里借鉴了近今年来关于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缺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五、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分析
(一)教案学案一体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用最终也会体现在具体的学科成绩上,至少不应影响学科成绩。本研究对此也做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是选择新入校的高一学生,以两个平行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没有教案学案一体化学习的经历),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实验班采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对照班则采用一般的教学方式。以下是数学“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单元的实验结果:摸底成绩:实验班平均71.7,优秀率27.1%,合格率82.6%,对照班平均71.6,优秀率27.6%,合格率81.7%。其他条件相同。实验后成绩:实验班平均81.2,优秀率35.1%,合格率94.4%,对照班平均80.7,优秀32.8%,合格率93.5%。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要好于对照班,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且这一教学法似乎对女生学习数学的作用更大一些。
(二)对学生计划、控制和调节学习活动的作用。
为了了解教案学案一体化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作用,我们设计了“教案学案一体化调查表”,对在校的高二和高三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学生的学习计划与监控(最高分25分)、学习过程(最高分30分)、思维(最高分15分)、学习负担(最高分5分)的影响以及对学案的评价(最高分15分)和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最高分15分)六个方面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不论是高二还是高三学生,也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各方面评价 都是积极的,特别是教案学案一体化对学生预习、听课、复习(学习过程)几个方面的作用的评价非常高,对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和纠正错误(计划监控)方面的作用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对学案本身的评价却没有象上述两项那么高;对思维起到的作用也是积极的,而且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学案的使用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面倾向于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值得指出的是高二和高三年级对教案学案一体化的评价在数学学科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女生在几乎所有的指标,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另外,高三学生的评价要低于高二学生的评价,说明学案可能对学生的思维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在学习负担方面,教案学案一体化有利于减轻他们的负担,不过这里还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这就需要考虑高三年级的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和使用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六、结束语。
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案学案一体化,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意图,让学生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去掉过去学习时的被动与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过程中的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获取的知识不仅理解掌握得更好,还有一种成就感、快乐感,因此深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教师也从忙于各自写教案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更多的精力用于查阅教育教学资料,对于教学上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大大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成长。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端而不是个终结。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那才是终结。”“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法或许会很好地扮演这一“终结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