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极的同辈群体还没从根本上改变为积极的同辈群体,但它的消极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了,群体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了学习上,在半期考中谢的成绩进步了20名,曾、杨、阮的成绩也都有进步,而陈对班级的事情则更加尽心了。
案例分析: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学生同辈群体生活的主要特征是有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感情色彩、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因此,同辈群体对于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甚至会超过家庭和学校。同辈群体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如果同辈群体按照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规范要求约束其成员,那么其影响就是正面和积极的,反之则是反向和消极的。
在班级管理中最难办的就是碰上消极的同辈群体。因为学生个体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能够归属于一个同辈群体,具体表现为学生个体试图努力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辈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得同辈群体的接纳和认可。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契机来打破平衡,对个体成员的种种教育努力都会被群体负面价值观消解掉。打架斗殴,处分退学,这是极好的契机,因为这将从根本上触动他们的利益,而且家庭的力量也被调动起来,孩子对群体的依赖心理就会减弱,因为此时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不是群体而是家长,群体恰恰是带来了问题。另一方面,群体其他成员也不愿意朋友的利益受损,就会采取宽容和体谅的态度来对待朋友的选择,这样,群体的约束力无形中就得到了消解。而曾作为这个群体的权威一旦意识到学校纪律的力量,明白正确的价值取向时,他对群体的价值导向就会起很大的积极作用;加上家长与学校利用这一事件进行了适时的针对性教育,提升群体成员的价值观,群体的价值观就会有所提升,而它消极的一面将会渐渐地被抑制,积极的东西也将慢慢被发扬。
总之,消极型的同辈群体的引导,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很难通过对个体事件的处理来实现对群体的引导,需要借助对群体重大事件的处理引发群体内部原有的价值观的失衡,才有可能通过约束与引导,提升他们的价值观,从而改善群体的性质,提升群体的价值,渐渐地使它往良性群体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