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其中,“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成为对2018年旅游工作的直接要求。
降低景区门票价格,让更多居民感受旅游发展带来的幸福,国内不少景区都多有尝试,比如每到冬季,全国百余家景区执行淡季价格,包含黄山、莫高窟、故宫、布达拉宫、青海湖等5A景区,少数降幅更高达50%。驴妈妈旅游网大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执行淡季价格的高星景区,景区门票、景区门票+酒店组合线路同比预订人次增幅达30%,门票降价对周边游带动作用明显。
景区进行淡旺季差异化定价是一举两得的可行选择。旺季人满为患、淡季门可罗雀,从市场化经济角度就应该浮动定价,从而效益最大化。“目前景区有些没有淡旺季差异(如乌镇)、有些淡旺季规定过短(如峨眉山1个月淡季)、黄山相对还好有3个月淡季门票时间。”
景区门票价格降价是趋势,对于游客、景区、旅游目的地、OTA等都是利好,景区门票价格下降后,游客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花在高品质酒店、当地特色活动演艺、美食餐饮等多方面,提升出游幸福感,旅游目的地也将获得更丰厚的综合收益。
2017年,中国景区门票在线预订消费频次,较2015和2016年的2次/人和3次/人,上升到3.6次/人,周边游整体呈现出高频化、轻奢华特点。
未来周边游的发展方向是全域旅游,而非景点旅游。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将引起大众对于景区门票价格的关注,使得游客更倾向于提前在线上对景区门票进行比价与预订、提前知晓景区人流情况等,有利于推动智慧景区、智慧旅游目的地建设。
著名公共资源景区门票过高,世界之最,由来已久。关键在地方政府追逐GDP,把景区门票当作摇钱树、聚宝盆,公共资源景区门票的定价权大多在地方政府,景区开发或管理公司大多是地方政府控股的官办“企业”。
门票问题不能靠行政命令,发改委三令五申几年内不许涨门票,成了到期后涨价的合法“根据”,而地方政府追逐A级景区评定升级,动力之一是升了级可以涨门票。
“景区经营方向要调整,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不能唯钱是图,同时改变经营方式,北京故宫的文创商品收入与门票收入相等。台北故宫更是如此,故宫边上的宫廷膳食餐厅更是台北人婚寿宴会亲友聚会的体面场所。多种经营越走越宽,单一门票越走越窄。”王兴斌表示。
风景名胜区等往往拥有较多具有较高景观、历史文化或科学研究价值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旅游休闲活动更有利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开启民智,也就是说具有较高的正外部性,这是对其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主要理由。
“但是由于财力所限以及使用机会存在差异等问题,在当前我国还不能对其普遍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景区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进行定价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由于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旅游资源往往是自然或历史形成的,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免费或低收费带来的财政成本比较能够接受。“当然,为了减少公众对成本定价中成本的疑虑,可以考虑对景区重大项目建设也采取听证制度,而不只是对门票定价和收费项目进行听证。”
由于景区特别是一线景区地方利益巨大,完全转变为类似美国国家公园体系90%左右资金来自中央政府拨款的体系,尚不完全具备条件,到目前为止仍会是个渐进的过程。“即使此次中央政府强力推行票价减免,仍会先以未上市的景区入手,因为已经上市的景区公司会存在面对社会股东既有承诺和契约履行的问题。”自然、人文资源景区和人造景区也将存在区别,由于景区限价出发点是其对应资源的公共和公益属性,而人造景区是企业投资,范畴存在区别,因此人造类景区被政府强行调价的理由不充足、概率较小。
“景区资源稀缺、难以复制,门票下降甚至取消,带来的将是客流大幅增加。而如何针对这些客流提供相应的有竞争力的服务,探索非门票盈利模式,是景区公司转型升级必须考虑的问题,以及其未来盈利最核心的依赖。”短期来看,政府有可能执行的部分景区门票强行降价,或将成为倒逼整个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事件,以及为引入市场化机制、提升运营能力撬开更大空间,“资源+机制”或将开启景区公司的另一条成长逻辑,从资源稀缺性向经营能力转变。